四川崇州:非遗名片惊艳世界 成都好物走向国际舞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11 15:07:08 编辑:杨晓倩 点击:
这个端午假期,成都的文化气息尤为浓厚。6月8日,成都文殊坊“非遗购物节”快闪专柜前可谓是人潮如织。专柜里,来自青羊区和崇州市的非遗手工艺品、老字号的非遗精品,以及各式各样的非遗美食,汇聚成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通过这些非遗精品,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来自崇州的非遗作品尤为引人瞩目,当一位哥伦比亚游客沉醉于崇州枇杷茶的那一刻,脱口而出的“巴适,好喝!”流露出对天府文化的一种真诚认可和尊重。
现场,以崇州道明竹编、怀远藤编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不仅是成都这座文化名城独有的文化缩影,更与成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成为成都向世界展示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走出国门
架桥梁促交流
“入口回甘,尝起来太好喝了。”5月1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首届“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活动现场,来自中国、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80余名研究人员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历史·当代·未来:古都文明赓续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崇州枇杷茶作为唯一茶品在现场亮相。中国茶道表演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活动嘉宾共同品鉴了枇杷茶。枇杷茶芬香蜜韵,引得国际友人无不赞赏有加。
在专场慈善拍卖上,由四川竹里牧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捐赠,采自约1200年古老乔木茶树、严遵古法工艺制作的200克瓷罐装崇州枇杷茶,经多轮激烈竞拍,最终以3.1万欧元的价格落槌成交。“在品鉴时就深深爱上这款茶,喝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历史悠久的画卷,又像是在品味一首美妙的诗歌。”竞拍者毕特院士表示,他自购茶品,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更希望能推进法中友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与此同时,成都崇州的另一瑰宝——道明竹编,也在世界舞台上编织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画卷,让国际友人在赞叹中感受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今年5月,“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在法国巴黎拉开帷幕。其中,出自于成都崇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思进之手的竹编作品“梅花镜”入选其中。将梅花纹与镜子相结合,赵思进以精湛的技艺,向国际友人解读天府匠人的智慧,展示着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而道明竹编的“平安扣”“竹蝴蝶”“熊猫抱竹”也曾多次作为重要外事活动礼品出现在重要外交场合,得到外宾的一致好评。

费城花展的成都展园
在去年3月,作为费城花展194年历史上首个参展的中国城市,成都展园就曾以竹子和大熊猫元素为特色,将道明竹编、怀远藤编作为主要灵感,采取“园艺+非遗”融合方式惊艳亮相。“国际友人都了解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当我们介绍这是由竹子制作而成时,他们把眼睛瞪得大大的,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感叹道原来大熊猫的食物也能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笑道。
品茗结谊
古茶香漫情深
汤色金黄,甘甜滋润。枇杷茶,因叶片肥大,形似水果枇杷的叶片而得名,成都崇州是野生枇杷大茶树的集中分布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珍稀的茶树品种,以大叶枇杷茶最为珍贵。
崇州茶史悠久,是唐宋八大名茶产地之一,南宋大诗人陆游任职崇州时,就曾对当地名茶大加赞赏。这一时期,龙门山脉一带的枇杷茶已成为朝廷贡品,史称“龙门贡茶”。后来,经中国茶学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龙门山脉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目前,崇州存世千年以上古茶树16株,百年以上老茶树1292株。

崇州枇杷茶外包装选择用竹编来包装
据成都市枇杷茶技艺非遗传承人、成都工匠马艳介绍,由竹里牧茶公司生产的崇州枇杷茶运用非遗技艺匠心制作,已推出竹里清风(绿茶)、竹里月光(白茶)、竹里斜阳(红茶)、盏中金(黑茶)等系列产品,并融入道明竹编,打造“双地标双非遗”品牌产品。而此次在巴黎亮相的枇杷茶正是竹里斜阳(红茶)。
取出茶叶,只见枇杷茶外形自然卷曲,色泽乌黑油亮。当热水注入,茶香四溢,汤色橙黄明亮。品味之时,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明显,仿佛让人置身于幽静竹林之中,感受斜阳下的温暖与茶香交融。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两国筑起了友好往来的桥梁。枇杷茶在巴黎的亮相,不仅为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何独特魅力。”马艳补充道,珍惜的崇州枇杷茶,可以称得上植物界的中国大熊猫,希望所有喜欢大熊猫的朋友都能爱上枇杷茶。
小叶片,大产业。古老的枇杷茶知名度越来越响,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如今,马艳与荷兰农业生产者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远销荷兰、卡塔尔等国。谈及未来,马艳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崇州枇杷茶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珍稀茶种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中外友谊的“文化使者”。枇杷茶香氤氲,以茶会友,足以让世界感受到成都这座国际城市茶文化的精彩。
竹韵悠长
巧竹编传四海
川西平原修林茂竹,千年竹编代代相传。源于成都崇州道明镇的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你看竹条光滑的一面是正面,有磨砂质感的是反面……”端午时节,杨隆梅正耐心教授游客如何用竹条制作端午香囊。作为一名90后非遗传承人,她出生于崇州道明镇的竹编世家,从小对竹编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杨隆梅带着对竹编事业的满腔热枕,选择回到了家乡从事竹艺,传承创新。

杨隆梅(右)正在教授制作香囊
据杨隆梅介绍,近年来,她带着道明竹编先后前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参展或文化交流。在她眼中,道明竹编不仅是崇州的一抹色彩,更是成都的特色和四川的名片。当道明竹编走出成都,走向世界,杨隆梅坦言,这正是非遗经典带来的文化自信。
去年夏天的成都大运会,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蓉城追逐青春。作为非遗代表,崇州道明竹编、怀远藤编等非遗文创产品就在成都大运会等活动中进行现场展示,让世界看见成都。“我始终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坚守。”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杨隆梅表示,在传承老一辈技艺的同时,自己融入了更多的当代创新,让竹编重新回归生活。

竹编制成的太阳神鸟(左)与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右)
“道明竹编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装饰艺术等场景,发展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150个大类,近千个品种,先后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奖等数十个国家奖和国际奖,竹编产品销往超过120个国家。”杨隆梅介绍,道明竹编还拓展出竹文创、竹装饰、竹研学等“竹经济”,引进14家市场主体经营酒店民宿、乡村书院等,带动全村80%农户创业就业。“道明竹编已传承了千年,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她说道。
如今,非遗正化作一张张生动的文化名片,伴随成都这座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城市,向全球发出诚挚的邀请。一件件承载着千年文化和匠人智慧的作品,不仅展现着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连接中外友谊的重要纽带。
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传承了文化遗产,更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在这座城市中,每一步都踏着古今对话的节奏,每一瞥都映照着与世界沟通的渴望。这里不仅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生动写照,正展现出一幅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万千气象。(成都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