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四化”协同 构建数字教学新形态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4-18 12:03:01 编辑:徐扬 点击:
西南财经大学把构建数字化教学新形态作为推动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秉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理念,扎实推进教学方式智能化、教学资源集成化、教学发展协同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以教学数字化推动财经教育现代化发展。
推进教学方式智能化,打造课堂新模式。一是创新课堂形态。实施“智慧教学”工程,建设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深化翻转课堂教学、融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改革,年均开设混合式课程近300门次,形成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审计学》等全英文课程成功出海印度尼西亚,形成了“巴掌教学法”“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特色教学品牌。二是建设数字化教学场景。建设基于Python的在线虚拟实验课堂(OVEC)项目,与阿里云、钉钉等一流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数字化教育实践平台,推动《数智赋能、校企联合——数字化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15个项目开展场景化教学社会实践,评选《“洞察全局”的数据可视化》等23个项目式教学优秀案例,出版《项目式教学案例集萃》。三是探索“师-生-机”交互教学。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专业课程知识图谱,利用AR、VR、XR等虚拟现实技术先后研发“四渡赤水”“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红军长征在四川”系列虚拟仿真体验教学项目,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三个代入”:虚拟仿真技术助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探索实践》获评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联合科大讯飞AI技术平台,探索AI技术辅助英语听说写能力训练,构建三元交互的教学新范式。
推进教学资源集成化,搭建应用新平台。一是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利用云技术搭建在线课程中心,建设数学先修课、财经专业课等90多门在线开放课程,集成建设“经世济民”系列课程思政教学、大学生讲劳动教育等数字化资源,提升优质教学资源供给,获批国家首批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单位,建成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193门。二是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数学自主学习与测试平台、外语“听、说、读、写、译”智慧学习平台、计算机Python应用学习与实践网络平台等公共课程在线平台,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近两年学生在线自主学习5.12万人次,在线作答试题总量65.54万。三是优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校园智慧运营平台,上线可信电子凭证系统,融合门户PC端、微信端、APP端“三端”,实现学校核心业务系统及可信成绩单、教学质量监测、学生综合评价等重点业务的数据交换需求,以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
推进教学发展协同化,拓展合作新路径。一是打造全国性课程联盟。构建中国高校财经慕课联盟,发挥慕课联盟秘书长单位牵头作用,汇聚财经院校“金师”“金课”等,开展《税法与税收筹划》等120多门课程异地课堂同步直播讲授,开设“财经数据科学实战训练营”,覆盖全国660多所高校3万余名学生,推动财经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二是打造区域性教学共同体。发起成立西部高校金融教育协作共同体、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等,积极参与教育部“慕课西部行计划”,牵头承办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金融学科等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组织开放《互联网金融》等57门融合式课程,覆盖700余所学校、3000余名教师,探索西部高校教学共建、共享、共创、共育之路。三是探索数字化教研新形态。跨校共建虚拟教研室,瞄准“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新标准,扎实推进《金融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等国家级、省级虚拟教研室协同共建。实施数字素养教学能力提升“领航计划”、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攀登计划”等,系统设计“看、听、练、研”一体化培训项目,组织数字化教学专题培训与研修73场次,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
推进教学评价多元化,突出育人新成效。一是实施综合性教学评价。修订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考核办法,依托智慧教室搭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常态监测平台,构建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多元认证、专项督导等多维度、全过程、综合性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二是实施过程性教学评价。打破传统单一维度、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对师生动态数据的感知、采集、分析和监测,开展教师教学画像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等。推动在线课程学分、科研项目学分、学科竞赛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互认,构建灵活开放的学习成果互认机制。三是实施非标准化考试改革。聚焦数字化时代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制定非标准化考试实施细则及相关评价标准,实施非标准化考试96门次。开展非标准化考试试题及答案评选活动,编辑出版非标准化考试案例集5本,对具有高度灵活性、启发性与开放性的命题进行评优认定与成果推广,以考试改革撬动人才培养方式模式改革。(侯玉艳 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