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兴文村的宜宾至善商贸有限公司厂房里,返乡创业者刘学芬正带领员工制作黄粑。
2005年,刘学芬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南下打工。后来,她瞅准家乡发展的良好态势,毅然回乡开启创业之路。
返乡逐梦
瞄准黄粑产业
2005年,刘学芬南下到杭州打工。“先后从事过化妆品销售、做过培训师、当过公司运营部部长。”刘学芬表示,虽然打工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但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她还是选择咬牙坚持。
尽管收入随着职务的提升而增加,但内心的乡关之思却愈发强烈。
这一坚持就近十年。2015年,由于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为了照顾亲人,便放弃在外高薪,回到故乡李庄开始了创业之路。
因为没有文凭和技术,刘学芬的创业之路一度也举步维艰。“回来后也尝试做过许多事,但感觉这不是我理想中的创业。”刘学芬说道。
此时的李庄,旅游业方兴未艾,大量涌入的游客不仅让李庄充满商机,也让李庄“一花二黄三白”名声大噪。
特别是被誉为李庄名小吃“二黄”之首的黄粑,因色泽金黄,香甜软糯,开胃爽口,便于携带,受到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喜爱。
“为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许多商家从周边区县购进黄粑,冒充李庄正宗黄粑进行销售。”刘学芬说,由于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的问题,导致口感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庄正宗黄粑的声誉。
由于从小跟着母亲一起推着小车售卖过黄粑,凭借对李庄黄粑市场的分析,刘学芬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并把创业重点放在黄粑产业上。
说干就干,在家人的支持下,在李庄租了家小作坊,手把手地教工人制作传统黄粑的手艺,开启了“黄粑”创业之路。
做大做强
致富不忘乡亲
为扭转当时游客对李庄黄粑“印象”不好的局面,刘学芬从做黄粑批发开始,在弘扬传统手工黄粑技艺的基础上,通过质优价廉及搭赠的销售方式,很快抢占了李庄市场。
由于刘学芬生产的传统黄粑口感好、价廉物美,受到市场青睐,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2017年,政府出台的返乡创业政策犹如春雨一般,催生了她想把黄粑做大做强的信心。
在这一年,刘学芬回到李庄镇兴文村建设厂房,并成立宜宾至善商贸有限公司。
“政府还专门为此打通了公路,协助办理好生产许可证。”刘学芬深有感触地说,不仅注册了商标品牌“张黄粑”,还获得SC认证。
“黄粑的生产过程,由于是按传统的手工做法,所以每个步骤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刘学芬说,因为企业需要大量用工,所以当地的闲散劳动力也派上了用场。如今,企业有三十多位农村留守妇女在此务工,还为她们购买养老保险,这也直接带动了当地一部分村民的再就业。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刘学芬一边抓生产,一边通过网络、书籍学习和钻研管理,经过几年的历练,刘学芬很快实现从“个体户”到“企业家”转变。
在刘学芬的带领下,企业不仅生产以“张黄粑”命名的黄粑,还开发了粽子、竹筒饭、糍粑、猪儿粑等系列产业,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宜宾至善商贸有限公司与市内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餐饮及特产门店达200家,省外稳定客户达50余家,年销售产值达800余万元。
志存高远
争做致富引路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2023年,刘学芬被翠屏区委、区政府表彰为“返乡创业明星”;2024年,在宜宾市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创业返乡青年”。
面对掌声和荣誉,她没有骄傲自满、没有停滞不前,在她心里,还有一个个的梦要去实现。
“我们公司所在的兴文村,有大量闲置土地,下一步希望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让群众做种植生产原材料,增加收入。”刘学芬信心满满地说,由于公司所在的兴文村毗邻宜长旅游公路,她希望城里的小朋友到公司开展游学活动,亲身体验传统黄粑的制作过程,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在宜宾长江工业园区,一个投资达100万余元,员工达50余人的新厂房已投入使用。
“我要努力把产品做好,通过优质的服务和销售渠道,把产品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谈到未来的发展,刘学芬说,她有信心带动更多群众发展黄粑产业,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陈建 卢忠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