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封面新闻“寻路本草”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四川遂宁蓬溪县举行。继“寻路东坡”“寻路蜀道”后,封面新闻再次出发,以《本草纲目》诞生地蓬溪县为起点,聚焦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学,深入挖掘本草文化,力求找到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寻路本草,为何从蓬溪出发?仪式上,蓬溪县相关负责人为大家做了解答,“千年古县”蓬溪县,本草文化底蕴深厚。
活动现场 陈羽啸 摄
据介绍,明万历三年(1575年),李时珍之子李建中到蓬溪担任知县,李时珍58岁时来到蓬溪看望儿子,并于此期间完成了《本草纲目》初稿,380种蓬溪道地中药材跻身其间。此后,李建中将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明神宗皇帝,李时珍因此被神宗封为“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赢得“药圣”的无上尊崇。
由此,当地学者考证认为,蓬溪县很可能是李时珍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诞生地。
蓬溪当地深厚的本草文化,孕育了一大批中医药名家。清末以来,蓬溪还涌现出了陈卓庵、李孔定、陈廷诏、李培基等数十位中医药名家和《本草药性》《伤寒景要》等近百部医药学专著。其中,李孔定先生勤求古训、传承创新,历时4年编印川西北地区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集400多种草药的《蓬溪县常用中草药手册》,荣获了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等殊荣。
百年传承,守正创新。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蓬溪县立足当地本草文化,以打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化IP为抓手,以“本草仁心”为重点引领,策划举办了蓬溪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四季畅游、“本草康养季”等一系列本草文化活动,组织编撰了《本草蓬溪》《李时珍与蓬溪》,系统介绍蓬溪的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同时,建成了时珍纪念馆、本草学堂等特色文化场馆配套设施。
此外,蓬溪县发挥“万亩千品”道地中药材优势,培育了蓬南数字中药材、群利白芷2个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了遂潼合毗邻白芷产业基地、金丝皇菊景观带等中药材特色产业园。至2022年,全县有植源性中药材1104种,规模种植种类逾30个,种植面积3.3万亩,建成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3个,药材总产1.2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蓬溪半夏”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芷品质名列全国之首,遂宁市因此有“白芷之乡”盛誉。
最后,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蓬溪百年本草历史,向世界展现蓬溪深厚的“本草文化”历史底蕴,“讲好本草蓬溪故事,传播本草蓬溪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文化和产业发展成果。”(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