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合作社“小而散”短板 蓬溪县任隆、三凤两镇携手实施“联合社”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1-02 11:02:29 编辑:王金蓉 点击:
100斤红苕按照市场价只能卖45元,如果将100斤红苕加工做成10斤粉条能卖100元,利润翻一倍!但建加工厂需要设备、场地、技术等大额投入,绝非易事。
“去年流转的2800余亩地种植小麦,产量700余斤/亩,但因为没有仓储设备,只能烘干一批卖一批,任由批发商叫价,以低于市场价出售。”
“我缺旋耕机”“我缺收割机” ……发展现代化农业离不开机械,然而,配齐一整套设备非一般专合社能承受。
……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合作社“小而散”的短板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2023年年初,蓬溪县任隆镇党委政府、三凤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引导两地合作社抱团组建“联合社”,力争改变单个合作社发展规模小、经营实力弱、对接项目难、市场竞争力有限的局面。2023年3月,由任隆、三凤两镇6家合作社组建的蓬溪县地之园联合社应运而生,联合社由政府引导、自主经营,经过一年的发展,率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社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各自为战变抱团发展 
2023年7月,小麦集中收获后,针对社员遇到的小麦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堆积的情况,联合社出资购置烘干设备一台,仓储能力为150吨的仓储设备三台供社员使用。8月水稻收获季,社员张承勇3300余亩水稻便因不急于出售卖上了好价钱。

任隆镇红苕园区(社员张承勇、刘育才流转土地近5000亩)
“加入联合社后,种地便没了后顾之忧。”据张承勇介绍,去年11月,地之园联合社并购了位于任隆镇矮垭口村的蓬溪县历旺粉条加工厂,将社员种植的红苕加工成粉条,以地之园品牌系列——蓬溪红薯粉条进行出售。眼下加工厂正在开足马力生产粉条,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之前我们红苕虽然不愁销路,但现在自己种植自己加工自己销售,利益更可观。”张承勇说,联合社整合机械、整合场地、整合资金,让社员们的小成本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资源的整合,也让种地更加高产高效。张承勇表示,加入联合社之后,农机、化肥、种子、农药统一采购使用,成本上节约了很多,种植技术方面,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又有专家指导,产量高出不少。
实施“联合社”发展模式,让原来单兵作战的合作社感受到了“抱团取暖”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让任隆、三凤两镇的产业振兴之路走上了“快车道”。目前,该联合社在三凤、任隆两地已有产业面积11000余亩,自有机械收割机9台、播种机5台、旋耕机13台、专用无人飞机6台、挖掘机2台、烘干房3处。成为集农业生产、水产、畜禽养殖、农技农机服务、产品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综合服务组织。

三凤镇小麦园区(社员张承千流转土地2800余亩)

蓬溪县历旺粉条加工厂

地之园农机服务中心
凝聚人心共促乡村振兴
“要让联合社长远发展,我们不仅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要以规范化运作实现社员年年增收,让大家看到农业发展的无限潜力。”地之园联合社社长罗军介绍,联合社分农机部门和种植部门,农机部门以各个合作社原有的机具、器械、烘干房等设施设备折算为现金后按比例入股;种植部门以各个合作社土地面积按比例入股。
联合社成立之初,任隆、三凤两镇党委政府在内部管理、市场开拓、技术应用、信息传播等方面提供了含金量高的优质服务。帮助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风险预警、利益分配等制度体系,确保联合社从一开始就沿着规范化道路运行。
比如在股份分红方面,联合社在政府指导下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社员各自负责的部分,收益的10%归自己,剩余再除去联合社必要支出后按持股比例分红。

地之园产品之——蓬溪红薯粉条
“有项目一起做,一起分红,有风险一起承担,一起规避。2023年大家都尝到了抱团取暖的甜头,对于打响地之园这个品牌热情澎湃,这股凝聚力也让越来越多的身边人看到乡村其实很有奔头。”社员刘育才之前在外务工,2022年看同龄几个兄弟都回乡搞起了农业,就回任隆流转土地80余亩种植粮食。听说了联合社规范化的运行模式,于2023年6月就带着80余亩基地和农机积极入股,在联合社带领下,2023年7月刘育才便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800余亩,由此股份和收益都高了上去。
受联合社影响,红一村、红五村、八角村、矮垭口村、黑白沟村不断有外出人员回乡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地之园不仅仅是一个联合社,还是一个品牌。联合社想要稳步发展还要有自己的产品,罗军表示,2024年,乘着任隆、三凤两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全产业链的东风,联合社计划在重新选址后,新增一条完整的红薯生产线,主要生产红薯淀粉、红薯粉条;增加一条完整的小麦生产线,生产小麦面粉、面条;再新建一条大米生产线。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衡帆 王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