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传统,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为进一步提升南部县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入住老人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以院为家的主人翁意识,近年来,南部县不断提升敬老院护理能力,改善居住条件,实施“院民自治”运行机制,大力发展院办经济,激发养老机构内生活力,形成入住老人自我约束、自主参与、自力更生的新风尚,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为他们创造第二个“家”。
院民自治 塑造团结大家庭
在南隆中心敬老院,一阵唰唰的声音不断从院子里传出来,几个老人正拿着扫把洒扫“自家”庭院,你拿扫把我拿撮箕,在明媚的阳光下,他们显得格外有精气神儿,瞬间让人觉得温馨又欢乐。
南隆中心敬老院院长张碧兰说,院民们大多是特困供养的五保老人,年龄大、无儿女、性格孤僻。“过去,院民之间由于缺乏情感沟通和活动交流,争吵现象时有发生。”谈及过去,张碧兰长叹一口气。
如何更好地增进大家感情,调动老人们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让敬老院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南隆中心敬老院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将“时间银行”理念引入敬老院,让院民通过参与爱心活动积累积分,赚的积分越多兑换的零花钱越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年75岁的杨永得是院里的老成员了,从2011年入住到现在已有十余个年头。入住敬老院后,杨永得常常帮助院里其他行动不便的老人。
杨永得来到食堂打饭,端到91岁行动不便的老人谢家邦的房间,扶着老人起床吃饭,又来到老人高女娃的房间,为他整理床铺,给他倒水提醒吃药,杨永得说,天气好时还会扶着他们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宛如一家人。
“我的身体还比较好,能走能动,平时也想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其他老人。” 杨永得满脸笑容地说,很有成就感,既打发了时间,又能帮助他人攒积分兑换零花钱。
在南隆中心敬老院里,像这样互帮互助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年随着敬老院老人“家庭成员”数量增加,也给敬老院的内务管理带来一些难题。2023年,在南部县民政局的统筹领导下,南隆中心敬老院推行院民自治,定期评选“五好院民”“文明卫生寝室”“劳动之星”,发放现金或实物奖励,鼓励院民互相支持帮助,构建院内互助养老模式,激发院民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新风尚,形成以院为家的浓厚氛围。
“通过院民自治的模式,充分调动入住老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张碧兰说,让老人们在活动中发现自我价值、收获快乐,在院内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建立起“小帮老、强帮弱”的波浪式互助模式。
院办经济 激发精神活力
青翠的树木、成片的菜园、蜿蜒的步道……隆冬时节,在南部县定水镇中心敬老院,院内宽敞明亮,整洁的庭院俨然像走进了一个微型“小公园”。
据定水镇中心敬老院院长周仕太介绍,院里共有院民53人,老人们入住敬老院后,享受着政府救助,吃穿不愁,得到了晚年的幸福生活。但周仕太深知,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对老人来说固然重要,但老人有充实的生活更重要。
“有些老人活着,但脸上没有任何生气。” 周仕太说,这是他看过大多数敬老院老人的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定水镇中心敬老院因地制宜发展院办经济,流转、承包闲置土地10余亩,办起了“开心农场”,“开辟”一方天地,打造一片专属老人的“秘境”,由院民们共同参与种植蔬菜、养殖生猪。
2024年1月10号一大早,生产养殖组组长杨伏全带领一队组员来到院门口的白菜地里,大家分工合作,有人拔草,有人摘菜,有人浇水,不亦乐乎。
“我以前在家也种过菜,感觉种菜锻炼身体挺好的,现在我们在这里吃的、穿的、住的都不花钱,种菜还能给院里做点贡献,最主要的是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而且新鲜。” 杨伏全说。
“以前老人没事干,起床之后就搬个凳子坐在门口发呆,一呆一上午、一呆一下午,除了发呆就是睡,由于白天睡够了,晚上又睡不着,凌晨两三点起来在院里走圈。” 周仕太介绍,有了院办经济之后,大家每天起床之后都会迅速地投入到自己的岗位,都愿意参与劳动,吵架扯皮的事少了很多。
现在,院民吃上有机蔬菜,基本实现了敬老院蔬菜和猪肉自我供给,大大降低了敬老院的生活成本,院里的老人白天都能参与劳动,强度不大,锻炼了身体。
据了解,2023年以来,南部县升钟镇、大坪镇、王家镇、黄金镇等中心敬老院相继办起了“开心农场”,菜园、鱼塘、养殖场办得红红火火,在保障院内肉、蛋、菜供应的前提下,适当出售剩余产品,既有效改善院民生活质量,又增加了敬老院院办收入。
“活用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势,构建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该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院内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带领院内老人感受“新生—繁荣—成熟—收获”的乐趣,在实现物质供养的同时,填补了“精神供养”缺失。(冯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