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游仙:科技赋能 全力保障“三夏”生产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5-24 12:49:55 编辑:杨帆 点击:
五月风起,农事正忙。
莴笋育种,满足全国各地的不同生产需求;小麦、油菜抢收,780台联合收割机奔走在田间;粮食存储,不仅“管烘”,还“管存”……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今年“三夏”,游仙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儿”,助力粮食生产。
科学种植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五月,正是莴笋新品种研发的关键时期。当前,走进位于游仙区的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正忙碌着去雄、授粉等关键环节,为培育莴笋新品种进行新一轮的准备工作。
“通过杂交育种,我们成功选育出了绵高青1号、绵笋1号、绵紫笋1号等一系列新品种。”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家慧自豪不已,“这是我们针对全国各地的不同生产需求,选育的紫色圆叶、紫色尖叶等耐抽薹性强的新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市农科院还建立了四川省内首个莴笋种质资源库,保存了500余份莴笋种质资源,并建设了15亩的种质资源圃、种植品系600多个。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需求下的品种选择,更为新品种的研发和材料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牢牢掌握种子“芯片”,自2010年起,市农科院便深耕莴笋研究,如今,“绵阳莴笋”已凭借其丰富品种以及研发和推广的国内领先水平,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接下来,我们将依托种质资源库的优势,利用分子育种和诱变育种等先进技术,不断创制出更多优质的新材料,为‘绵阳莴笋’释放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李家慧表示。

科学育种“首当其冲”,高效种植也“不甘落后”。近日,走进游仙区魏城镇,千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连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机耕手驾驶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株株翠绿的秧苗依次种下,不一会儿农田就披上了“绿装”。
“往年我们人工栽秧,需要300元钱一亩。现在我们全部用的是机械化,只要80元钱一亩。”魏城镇种粮大户夏龙旭说。
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播种一块。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近年来,游仙各地高效推进收播衔接,大面积推广机械化应用,确保农田高效利用。
节粮减损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
仲夏时节,走进游仙区仙鹤镇金柏村帽儿山,放眼望去一片金色麦田,微风拂过,麦穗摇曳,麦浪滚滚,四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一簇簇小麦被卷入收割机仓,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沉甸甸的麦穗摇身一变成为颗颗饱满的麦粒,金色麦粒倾泻而下,一辆辆运粮车满载而归。

今年72岁的全国种粮大户唐以全,看着眼前的景象,难掩笑意。“今年我种了2000亩小麦,估计亩产可以达到800斤,总产量能达到160万斤,预计收入在200万元左右。”唐以全说,“如今,农业机械化成了我种粮的最大‘帮手’,国家对粮食的重视,也更加坚定了我种粮的信心。”
作为产粮大县,游仙区牢牢扛稳粮食责任,不断推进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今年我们全区的小麦种植面积达15.9万亩,预计产量可达5.52万吨。”游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日前,我们组织调配了780台联合收割机下田作业,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走进新桥镇王家坝村的智勇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勇对于一气呵成的机械化收割,赞不绝口,“我今年采用的是一段式联合机械收割的方式,四天就能收完三百多亩的菜籽,还不用处理秸秆。既省工省时,又解决了往年油菜收割损耗大的难题。”机械化收割,让游仙区25.64万亩油菜实现了增产增收。
自动化 仓储解决村民后顾之忧
粮食颗粒归仓,如何储存一直是许多村民多年苦恼的问题。
“我去年种了200多亩小麦,收割的时候雨水较多,麦子的快速烘干和安全储存就很关键。当时魏城镇粮食烘干基地刚建好,我想去试一试,结果很快就烘好了,然后我把粮食存在那里,保存效果也非常好!”魏城镇宣化村种粮大户李世帮满是欣慰。李世帮口中的烘干基地,不仅“管烘”,还“管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于是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
在魏城镇粮食烘干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控制面板前设置这批小麦的烘干温度、时长以及湿度。设置完成后,金黄的小麦颗粒便被履带源源不断地传送进烘干塔进行烘干。
“我们基地有两座烘干塔,每天可以24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一天可以烘干小麦800吨,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今年预计可以达成二万四千吨的小麦烘干量。”魏城镇粮食烘干基地负责人申超说。

为确保小麦烘干后的品质,基地引进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烘干技术。烘干塔内设有七个烘干段,运用履带将小麦运送至最高处,再自上而下经过七次烘干,最后从下方流出的小麦的湿度便达到了入库储藏的标准,能够大幅度地节省烘干时间。
此外,基地还会按市场价标准对粮食进行收购,今年以来,已经收购了三千余吨小麦,总价值七百余万元。“下半年,我们预计再建设一座日烘干量600吨的烘干塔,同时扩大储藏空间,提升烘干、仓储能力,进一步助力粮食安全。”申超信心满满。
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游仙农业正插上科技的翅膀,向绿而行,以质取胜。(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