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坎镇现有县人大代表5人、镇人大代表52人,换届以来,镇人大主席团在县人大常委会指导和镇党委领导下,坚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作为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夯实人大各项工作民意基础,构建起“百姓呼应、代表反应、政府响应”工作格局,换届以来,全镇人大代表走访、接待、帮助群众1200余人次,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18个,所有问题已得到解决或基本解决。相关经验做法被《民主与法治建设》《人民权利报》《四川人大》等省市媒体报道20余次。
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听民声”能力
镇人大主席团意识到要让民生跟着民声走,当务之急是解决代表“听民声”的能力。
加强学习,提升履职能力。代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代表作用发挥的好坏,镇人大主席团组建代表联络微信群,定期为代表推送工作动态及优秀代表风采。今年来镇人大主席团通过“走出去”学习取经,已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前往市中区、荣县等地参观学习2次,通过学习增强代表参与地方发展的责任感。同时将代表“请回来”参与轮训,结合代表结构、身份及年龄因材施教,开设党的二十大、县人代会等精神宣讲2场,参训代表42人次。
参与决策,提升履职热情。邀请代表列席党委会,扩充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列席代表与党委班子成员一道审议议题,对代表的发言,镇党委都及时吸纳,今年来共有12人次列席镇党委会,其中门坎村“庭院经济”打造等建议上升为镇党委决策。镇人大主席团积极组织代表通过视察、评议等监督形式,持续对民生事项和民生项目进行跟踪问效。今年来共对环境保护、农资市场开展视察2次,通过提升代表参与度,力促代表履职意识不断提升,履职热情不断激发。
完善阵地,提升履职环境。去年在白合、大水湾建立起统一标识、统一接待流程、统一档案的规范化人大代表之家,2个代表之家均设置了“今日我接待”代表接访窗口,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通过代表听民声、集民意、建良策,解民忧、促发展,将代表履职平台建成代表交流学习的园地、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督政议政的平台、民意收集的窗口。
丰富代表活动,搭建“办实事”平台
建家活动常态化。2个代表之家均明确1名有号召力的党政班子成员为召集人,年初制定活动计划和工作要点,完善《代表活动考勤簿》《代表活动记录簿》等制度,推动代表管理严、紧、实、硬,按计划开展活动,增强代表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使代表之家运行更有序。
主题活动多样化。大力弘扬“争做先锋、当好表率”主旋律,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与森林防火、防汛减灾、五清行动等重点工作相结合。组织代表到村(社区)双报到,主动协助村(社区)参与森林防火卡口值守等志愿活动,提升代表为民履职能力,更好地发挥代表在中心工作中的骨干表率作用,切实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
示范岗位流动化。建立代表履职档案,痕迹管理代表参加活动情况,作为评选优秀代表、连选连任重要依据,每年选取3—5名综合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具有示范引领的代表,建立人大代表示范岗,结合七一表彰同步表彰优秀人大代表,并将代表先进事例提炼总结,拓宽宣传广度和深度,充分展示代表风采,形成争先进、比贡献、看成绩、展风采的履职氛围。
精准对接需求,拓宽“解难题”渠道
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代表接访、走访制度,力促代表在走近群众中走进群众。
聚焦群众“微”信访。认真落实人大代表接访群众制度,将每月15日、30日固定为“代表接访日”,推动接访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代表们能够当场解答的面对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以建议形式提交镇人大主席团,人大代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活力充分彰显。
收集群众“微”诉求。认真探索“人大代表回到选民中”工作机制,变群众来访为代表下访,镇人大主席团组成人员固定联系6—7名人大代表,52名镇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1个村民小组选民,要求代表常态化走访选民,了解选民意愿,为更好建言献策打下坚实基础。
办好群众“微”事项。除走访调研外,镇人大主席团将人大代表中的常职干部进行整合,成立基层便民服务队,实现服务群众精细化,为民办事精准化,今年来,基层便民服务队上门为残疾户、老年户办理低保等事项3项,受理群众咨询11次,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时代重任艰巨光荣,人民期望殷切厚重,门坎镇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正确指导下,永葆初心不懈怠,勇担使命再出发,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以更严的工作标准、以更优的履职质量,开辟门坎镇人大工作新征程。(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