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首次把藏医药融入护肤品中。”6月25日,在壤塘县传习创业园中,壤塘藏医药传习所负责人扎西娜姆正带领学员清洗、剪碎、研磨药材,今年夏季采来的野生药材带着泥香和草药香气弥漫整个传习所,背后的货架上陈列着该传习所与国际知名美肤专家联手创立的阿如藏品牌产品,安神精油、护肤水乳、面膜等几十种产品琳琅满目。藏医药与美妆、养生的新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了蓬勃发展的大众消费市场。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壤塘县始终坚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坚持“文化优先”战略,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积极推进“文化+扶贫”“文化+旅游”“文化+振兴”“文化+社会治理”等工作,走出了一条文化发展新路径。
传习所连片成产业,牧民变身传承人
“我本是一个牧女因为赶上了好时候,成为了一名传承人,还走向了国际舞台。”说起自己的经历,色青拉姆有说不完的感慨。
色青拉姆,是壤塘唐卡传习所的学员、州级非遗传承人。她出生于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的一户牧户家中,父母都是地道的牧民。因家庭原因,色青拉姆从小辍学在家,帮着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将色青拉姆的人生定格在了漫漫草原上,随着年岁渐长,同村的姐姐们相继结婚生子,这让色青拉姆仿佛也预见了自己的未来,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
就在此时,坐拥壤塘梵音古乐,川西藏族山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壤塘藏戏、壤塘石刻、壤塘藏香、壤塘唐卡等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壤塘县提出了“文化强县”的目标,以梵音古乐、唐卡、藏戏、石刻等最具壤塘特色的非遗文化为核心,以非遗传习所、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壤塘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富矿”。色青拉姆毫不犹豫的来到了壤塘唐卡传习所报名,就此开始了她从牧民到传承人的蜕变之路。
如今,色青拉姆的作品走进了上海、浙江等一线大都市,她与门泽、扎西等5名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三世佛》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卖出了100余万元的价格。以色青拉姆变成传承人为主线的中日联合制作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被中宣部和广电总局评为2021年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让色青拉姆走向了世界舞台。
十年来,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壤塘县先后设立唐卡、藏香、藏陶等非遗传习所46个,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11个,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飞地传习基地23个。2017年壤塘县在浙江对口支援下,建起了传习创业园,吸纳了唐卡传习所、藏医药传习所等16个传习所入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的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在壤塘,文化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项目之一,3000余名农牧民变身为传承人,端上“文化饭”。
千年非遗携手新行业,古老文化接轨新时代
“我们正在为动漫‘喜一’画人物。”10月12日,壤塘县非遗传习创业园中,唐卡传习所学员泽尖初正在用唐卡技艺手绘二维动画,这是近年来,壤塘县在非遗文化领域的又一项创举。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完善,壤塘不在仅仅满足于制作传统手工艺,而是将目光瞄向了更多深受大众喜爱的“时尚产业”。壤塘唐卡传习所便是壤塘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的先驱,先后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合作制作《喜一》《格萨尔王》唐卡动漫作品,有望不久后上映。
3月11日,“同愿共行——壤塘非遗创作特展”在上海举办,亮相上海中心•宝库文化中心的精美瓷器赢得观展人员连连赞叹,瓷身用唐卡手法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景物自成一派。2021年为深化景德镇、宜兴市与壤塘文化事业的交流交融,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当年7月13日,中国壤塘·壤塘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和宜昌市传习基地正式挂牌。壤塘县选派40名唐卡画师前往景德镇,唐卡、瓷器两种千年文化在新时代里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1年时间不少产品走俏文化市场。
十年来,壤塘县践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让非遗文化与动漫、瓷器、康养进行融合,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以文振兴的作用愈发凸显。让古老的千年文化在新时代里开辟出了新路径。
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梵音古乐、藏陶、唐卡、走出壤塘,面向世界,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声名鹊起;西博会金奖、国礼赠品……一次次的荣誉,一次次的辉煌无不为壤塘文化发展写下了生动的脚注。
老手艺凝聚筑梦合力,新匠人绘就民族团结美画卷
“我希望通过短视频,让更多的人知道壤塘、了解壤塘文化。”今年,壤塘县“00后”藏族姑娘卓觉玛通过短视频推荐家乡走红网络。2016年,为培养非遗文化稀缺性技能人才,壤塘县鼓励各传习所通过让学员走出去、把文化请进来的方式,全面挖掘、发展失传的古老技艺。当时,卓觉玛非常幸运地成为第一批壤塘藏式陶艺传习所的学员,成为这场“文化扶贫”工程的主力军,获得了前往深圳、西安、景德镇等地学习制陶工艺的机会。
随着传习所的产品打开市场,卓觉玛的技艺日趋成熟,她又萌生了让更多人关注壤塘文化的想法。2020年,卓觉玛与小伙伴开始在抖音、视频号等拍摄短视频,从制陶、生活日常再到当地的草原文化,让非遗文化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年轻活力”。如今,她在短视频领域小有所成,积累了近6万的粉丝。
近年来,在“悬天净土·壤巴拉”这片土地上,壤塘努力将实现各族群众的“团结梦”和“发展梦”融入到“中国梦”中,凝聚起“筑梦”的强大合力,始终坚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许多年轻人加入到了这个“筑梦”团队中。
壤塘县上壤塘乡长河村村民胜宁卓玛就是其中一员,胜宁卓玛在网上分享藏式美食制作和藏餐视频教学,目前已吸引粉丝近40万。2021年11月起,胜宁卓玛开始在网上招生,仅仅一个月便招到学员1000多名。短短3个多月时间,胜宁卓玛线上售卖烹饪教程2000多单,实现收益零突破。
“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着手写藏语版美食教程。”白天拍视频,晚上写书是胜宁卓玛特别的体验。她说,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想用笔记录下这些美好的东西,按照目前的进度,创作的藏语版美食书籍预计在今年内出版。
多年来,壤塘坚持文化发展和民族进步团结举措,在打造出鲜明地域性、多元性、融合性、原真性特点的同时,润物无声的引导壤塘儿女的价值取向,使其对山川草木的描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寄托……都烙印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印记。
如今,壤塘文化如其境内蜿蜒流淌的则曲、杜柯河水一样,奔腾到长江,汇聚于东海。在壤塘儿女情感价值、共同理想和共同奋斗精神取向下,百川归海,汇入中华民族的大文明中,与其他区域文明一道,凸显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繁盛,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推动着民族进步团结“同心圆”更加凝心聚力,推动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从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华丽篇章!(尼玛初、蔡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