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市俄达门巴村积极探索“党建+发展+文化”的乡村振兴模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7-09 14:05:32 编辑:庞捷 点击:
近年来,康定市聚焦牧业村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板,精细精准指导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积极探索以“党建+发展+文化”为主要模式的牧业村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稳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牧区全新图景。
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也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四川百强名村”“四川省四好村”和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党建为“先”,让基层组织成为乡村振兴“主心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康定市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俄达门巴村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
坚持“党建+服务”,按照“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标准,选拔7名“能人型”“示范型”人才进入俄达门巴村“两委”,严格执行支部书记联系支委、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机制,每名党员干部联系带动8-10户家庭,担任群众的思想引导员、产业指导员、稳定指战员、就业保障员,精准提供矛盾调解、产业发展、文明培育、务工就业四大服务,彻底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党建+人才”,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力和致富带头人“领头雁”作用,依托“双培双带”党建先锋工程,大力推行“党支部教育+带头人领路”的“新型牧民”培养计划,积极对接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省中华职教社等帮扶单位,培训党员、致富带头人60余人次,有效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增强致富带富能力。
坚持“党建+治理”,标准化建设村级综合维稳中心,创新推进“1+N+5”乡村治理新模式,即在村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村级各个组织参与,依托矛盾调解、应急救援、文化宣传、先进评选、劳务服务5个工作制度,积极帮助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帮助过路游客解决困难,合理安排未就业人员到在村企业和公益性岗位务工,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定期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构建起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础、智治支撑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
发展为“要”,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动力源”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百家旺。康定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俄达门巴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不竭动力。
村企联姻发展旅游产业。发挥旅游资源富足优势,成功引进木雅泽朵旅游公司,公司投资2亿元打造木雅圣地景区。按照“村集体+企业+群众”的模式,建立“景区共建、发展共赢、利益共享”管理机制。村集体将闲置土地、草场等自然资源入股景区,和企业商定收益按照2:8比例分红,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85万元;将全村49套牧民闲置定居房以每套5万元的价格租借企业;景区优先安置本村牧民在企业酒店、游乐项目、保安等服务性岗位务工。截至目前,景区给全村带来收入已经超过1600万元。
巢引凤发展牧业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坚持一手抓牦牛规模养殖提升,一手抓龙头企业带动。先后3次协调省农业厅专家学者来村开展养殖技能培训,提升牧民科学养殖技术水平,促进全村牦牛养殖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村牦牛养殖规模扩展至1.3万余头。按照“企业+合作社+群众”的模式,成立牦牛奶专业合作社,投资200万引进奶制品企业蓝逸公司,在村新建奶站定向收购全村牦牛奶,形成牦牛奶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8万元,公司每年收奶70多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抢抓机遇发展路沿经济。充分发挥全村主体在318国道折多山段的区位优势,结合318最美景观大道打造和“五片四线”城乡提升工作,按照“1+N”的产业思路布局路沿经济,一方面积极争取资金,完成折多山垭口综合服务区项目建设,并承包给企业经营管理,村集体每年分红40万;另一方面积极整合资金,提升改造14个集加水、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点,增强最美景观大道综合服务功能,每个服务点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文化为“魂”,让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康定市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俄达门巴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狠抓群众道德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实施“润育工程”,依托农民夜校、集中培训等载体,每年创新举办“道德课堂”6期,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评选表彰“文明卫生家庭”“学习型家庭”“孝顺家庭”15户,制定村规民约“10要10不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导牧民学礼尊礼,精准构建以村规民约、道德宣讲、先进评选等为基础内容的牧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狠抓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推进村级文化中心建设,配套活动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组织村内24名牧民成立“木雅雪莲”舞蹈队,依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坚持每周开展1次木雅锅庄表演等文化活动,季度开展5次图书、电影、小型文艺演出等流动文化服务,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1+3”的宣教和文艺、学习、体育功能不断完善提升,实现乡村文化既“送下去”,又“种下来”。
狠抓生活方式转变。积极推进俄达门巴乡村提升计划,充分利用“牧民夜校”,组织牧民学文化、学政策、学风气、学习惯,并依托厕所革命以及庭院改建等工程,完成全村所有牧户卫生厕所建设,改建庭院15户,“三改一建”5户,新建路灯112盏、垃圾池1个,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筑牢乡风文明的底色。如今俄达门巴村牧民的文化生活从以往在家诵经念佛,到现在积极参与赛马比赛、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形成。(张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