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天府书展|“小魂灵”的纸上花园—吴佳骏新书分享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0-16 19:49:54编辑:付仁录

10月16日至17日,四川成都“天府书展”期间,青年作家吴佳骏携新书《小魂灵》,分别在成都锦江区图书馆和“文轩BOOKS”(招商店)举行了两场分享会,活动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四川新华文轩、锦江区图书馆联合主办。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踊跃参加,现场气氛甚是热烈。

吴佳骏出生于重庆,是八〇后实力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其作品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已有数十篇散文入选学生试卷作为试题出现。他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长安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丝路散文奖”等奖项。
吴佳骏的散文特色鲜明,他始终扎根故土,扎根人民,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困惑,对于人生追求和选择之悖论提出自己的思考。有温度、有态度、有情怀,属于体情之制,充满向上飞翔的坚定的意志力,闪烁着精神尊严的光芒,蕴蓄着催人泪下的情感力量。加之他有着创造诗境的不俗才华,更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某种先验性,是一种典型的以关爱、信念和精神为依托的良知担承。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教授的评价:“吴佳骏的文字有一种光亮的质地,带着磨砺生活粗糙表面的力道,且擦出许多灼人而又温情的火花。在他的笔下,即使再孱弱的生命都透出明媚。他只面对生活坚实的那些关节,去握住它,让温暖慢慢渗透出来。读吴佳骏的文字,感动经久不息。”
在分享会上,吴佳骏讲述了写作《小魂灵》一书背后的故事。他说:“该书的创作始于2015年。里面记录的人、事、物,都来自自己回乡的见闻和感受。它们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场景,特别是有些人,他们从小看着我长大,而当我长大了,我又无奈地看着他们老去。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一个一个地走了,心里会变得无限伤感,甚至禁不住泪流满面。”
吴佳骏还说:“这些人只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不会留下一丝一毫,好似跟没来过这个世间一样,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想用自己的笔写写他们,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
的确如是,只要翻看《小魂灵》这本书,你会发现,无论是写到物还是写到人,都没有逃过一个“小”字。吴佳骏说:“我之所以要记录下这些‘小魂灵’的存在样态,是因为它们跟那些‘大魂灵’一样,都是不该被忽视、遗忘、践踏和伤害的。”
同时,吴佳骏还讲到他为何将书命名为《小魂灵》的原因,“首先,我在书中写到的人物、树木、动物等,形体上都是‘小’的。其次,‘小’还有一种精神指向。换句话说,我写的都是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处于边缘之人的生存状态,他们都不在聚光灯下,都是最底层的个体……”
当现场听众问及吴佳骏的写作观念时,他说:“我的作品,不管是写什么,最终都是在写人,是为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彰显生命的共通性。”
这其实在《小魂灵》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在他看来,书中的“小”也指他笔下人物默默无闻的状态,他们不太受人关注,却又一直在做着无私的贡献。
分享会进行到尾声时,吴佳骏真诚地说:“我也没有故意去选择由哪些“小魂灵”来构成这本书的主角。凡是被我写进书中的,都是些我所熟悉的植物、动物和人。我经常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碰见它们,只是这次我是以文字的方式在向它们打招呼或点头问好,将生活中的他们邀请到了纸上的花园里来而已。”
分享结束后,现场嘉宾和读者还纷纷上台,朗诵了《小魂灵》书中的精彩片段,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
据悉,《小魂灵》还只是吴佳骏“微尘三部曲”的第一本,由北岳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重磅打造。后面还有《小街景》和《小卜辞》两本,目前正在印制中,将在今年底与读者见面。这三部曲,作者断断续续写了七年,是他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革新之作”。无论是语言、结构、视觉,还是主题的开掘和思想的拓展方面,都与他过去的作品不同,也与时下惯常所见的散文有别。这个系列所呈示出来的“文体革新”和“精神底色”,以及对生存的介入和承担,使之具有一种人性深度和谦卑品质。这既是作者对仁爱的祈祷和呼唤,也是对人格和艺术一致性的确证。
李向丽女士是《小魂灵》的责任编辑,她说:“在这本书中,吴佳骏以他修行式的文学追求,禅悟式的文学才情,以及扎实、丰富、鲜活的底层生活经验和巨大的同情、博爱之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群世间‘小魂灵’的存在样态。他以文字之灵附体于山川河流、人间草木、万千生灵,洞察、记录它们的悲喜和歌哭、美好和温馨、梦幻和憧憬,我为能责编这样的好书感到十分荣幸和欣慰。”
另一位策划编辑刘文飞先生是分享会的主持人,他坦言:“吴佳骏是八〇后散文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位,也是北岳文艺出版社重点关注的作者,我社曾在多年前为其出版过两本散文集,都很受读者欢迎。其中一本,今年还会再版。吴佳骏从来不写市场流俗的风花雪月、心灵鸡汤,他也不写虚无玄幻的所谓的纯粹文字,他写的是深沉厚重的乡土。面对故土,面对故人,面对白云苍狗的现实世界,他以抒情之笔畅写心灵之书,真挚、真诚,给人以感动,催人泪下。这样有力量、有深度的文字,其实已走失很久了。”(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