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男孩听见世界的第一天:技术和政策帮他打开“声音大门”
7月9日下午,成都京东方医院耳鼻喉科的调试室里,4岁的彝族男孩小阿果(化名)有了新发现——当严星主任按下按钮,他第一次循着声音转过头,眼睛里满是惊讶。这个从小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终于听见了这个世界。这一天的到来,多亏了人工耳蜗技术,还有医保政策的帮忙。
成功开机
细如发丝的“听话”神器
小阿果耳朵里装的人工耳蜗,藏着让他听见声音的秘密。那植入体内的电极,细得只有0.15毫米,比咱们的头发丝还要细,这样植入时更轻柔,对耳朵的伤害也更小。
开机测抗阻
严星主任说,电极植入的位置特别讲究,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就像给耳朵里的“听觉神经”精准地接上“信号源”。更厉害的是,这个人工耳蜗还很“聪明”,能自动适应环境。比如在热闹的集市上,它能把人说话的声音放大,让小阿果就算在嘈杂的地方,也能听清小伙伴的呼唤。
开机测试
在之后的康复训练里,医院还专门准备了凉山方言的学习内容。小阿果试着喊“阿嬷”的时候,系统会用动画片教他怎么动嘴、伸舌头,学得更方便。医生还把彝族民谣编成训练音频,让他学说话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从“十几万”到“几千块”,政策暖了心
说起人工耳蜗,以前不少家庭都犯愁——2023年的时候,一套下来平均要18万多,小阿果父母为此愁得没办法。
但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集采之后,人工耳蜗价格降到了5.5万元,再加上四川医保能报销80%,医院还有“拾荒者基金”补助。这政策不光帮小阿果家省了钱,整个四川的听障患者都受益了。
听见之后,还有更远的路
开机调试当天,小阿果看着窗外,突然模糊地喊出了“叶——叶”,让大家都很开心。针对4周后将要进行的调试,医院已经为他制定了康复计划:接下来的12个月里,每周都要进行言语训练。
严星主任说,虽然小阿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但有这么好的技术和政策支持,他一定能慢慢赶上,像其他孩子一样说话、交流。
现在,来医院咨询人工耳蜗的老人也多了。45岁的秦先生(化名)双耳失聪10年,其完全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交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秦先生不仅重返悦耳动听的有声世界,还能给孩子辅导功课。正如严星主任说的,能听清声音,生活也更有尊严了。
当细如发丝的人工耳蜗遇上给力的医保政策,像小阿果这样的孩子,终于能听见世界的声音了。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政策带来的温暖,让更多曾经活在无声里的人,重新走进有声的世界,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
供稿:成都京东方医院 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