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报考天文系30年后,马化腾为何再提“成为科学家”?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5-31 09:40:25 编辑:李雨晨 点击:

80年代怀抱科学梦想的青少年们,大多走上了科技应用这条路,而计算机科技就是数理化在当今最大的应用,因此很多人就如马化腾一样投身了这个领域。
当年张朝阳看了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点燃科学梦想,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并拿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深造,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到博士后,可能是这群人中走得最远的之一,他也没有坚持下来而是投身了互联网大潮,很多年后变身成了文艺青年。
而天文一直在马化腾心里,2013年第一届腾讯WE大会,他张口就来了一个天文段子:在腾讯上市前,我有个想法,将天文观测仪联网,电脑手机呈现实景,解决没时间和城市光污染问题。这事被我一朋友做成了,他在云南雪山上买下一民居,改造成天文台,连到网络上,实现了随时随地观天的梦想。
马化腾的朋友叫贡海星,人如其名,他与马化腾有共同的天文爱好,深圳大学计算机系一毕业就被马化腾“连蒙带骗”地拉进了腾讯公司,成为腾讯创始十二大股东之一。
今天贡海星已经离开了腾讯,他很逍遥地从事着他关于天文方面的爱好,在《飞碟探索》等杂志上经常能看到贡海星仰望星空、叩问心灵的文章。
马化腾还在执掌腾讯,工作重任不允许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于是很多腾讯员工不止一次看到,马化腾在公司过道中拉住同好员工讨论天文问题的热忱和健谈。
事实上,计算机与天文一样都是对未来世界探索的重要路径,两者之间是可以存在关联的。马化腾曾表示,互联网很像一个不确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
天文带给马化腾的影响,是一种科学文化的熏陶,对其日后心有大格局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种文化深刻影响了马化腾的心态,2016年10月22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次对话中,马化腾再次谈及少年时的天文爱好:“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作为一个现实的企业家,马化腾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的人,而同时,他又能让自己的兴趣在无尽的可能性里得到延伸,在这个意义上,他还是那个喜欢趴在望远镜前眺望无垠星空的南方科技少年。
[2]科学家的战场
从2016年之后,马化腾开始逐渐释放自己的科学好奇心。
这一年,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谷歌阿尔法狗战胜了韩国围棋冠军李世石,人工智能首次打败了人类。
围棋变化总共有10^171(1后面有171个零)种可能性,远远超过宇宙中的原子总数10^80,这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
腾讯按下了科技创新的加速键,当年就开发了自己的围棋人工智能“绝艺”,战胜过柯洁、古力、朴廷桓等一百多位职业棋手。
至今腾讯已经建立了多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还创建了5G未来网络、机器人、量子等更为前沿的实验室。
马化腾也趁着公司发展,小小满足了一下自己的科学好奇心。
2018年某天半夜2点,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收到马化腾微信,一看是个量子物理学问题。
张胜誉正好起夜上厕所,看到老板消息,连忙回了过去。两分钟后,马化腾的新问题来了,从2点到6点,张胜誉后半夜都忙着科普。
他搞不懂马化腾为啥不睡觉,后者的科学求知欲让他很吃惊。
4月19日,腾讯宣布第四次战略升级,在2018年“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首期投入500亿元的领域之一就是:基础科学。
一系列的演进都显示出一个方向:腾讯从技术应用迈进科技创新再到加紧布局基础科学,正在从实用走向无用,从无用走向大用。
这并非是马化腾将个人爱好强行加于公司发展,而是企业的进化使然。
任何一个立志走科技路线的中国公司,一路前行的话,都会经历技术应用——科技创新——科学创造的阶段,这是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
科学与技术如DNA双螺旋一样相互纠缠,技术从科学的应用和自身经验两个方面建立,科学利用技术更深刻地洞见自然并从中发展自身,它们以一种共生方式进化着,不可分离,彼此依赖。
我们不能在一开始没有技术的前提下空谈科学理想,这无法实现科学创造。也不能把自己锁死在技术应用的阶段不谈科学理想,这同样无法实现科学创造。
以华为为例,2002年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喊出“华为不需要科学家,华为需要工程商人”,后来当华为大举进军科技原创的时候,他对这句话做了很形象的解释:
沙漠里不能种郁金香,当年华为是急着解决晚饭问题,顾不及科学家的长远目标。
任正非说,现在华为既需要工程商人,更需要科学家, 而且还需要思想家仰望星空,寻找思想与方向,引导华为十几万人前进。
华为是中国最早一批走到科学创造的企业之一,现在腾讯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进军。而整个中国,无论是基于内部发展还是外部环境逼迫,也到了科技闯关的时候。
内有中国不少领域走到了无人区,无人可以跟随;外有美国“卡脖子”严防死守,有人不让跟随——提升科学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无疑是当前中国发展的紧要关口与重中之重。
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出炉,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除了常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规划纲要还冒出不少名词让你觉得在看科幻,比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生物育种等等。要攻克这些前沿科技,有赖于基础研究,这是属于科学家的战场。
于是,继上个世纪80年代后,今天中国又一次召唤科学理想回归,呼唤科学家的涌现。
[3]从0到1
科学家的涌现,不是加工资就能搞定的。
任正非就曾说过,“高科技不是基本建设,砸钱就能成功,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我们公司也是急不得的。”
我们并非没有重视过基础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流行于80年代,那是在上一次科技兴国的背景下诞生的Slogan。
但是当学子们走上社会投身工作后,会发现学校教的数理化早已转化成了各种技术成果,它们琳琅满目分门别类陈列在超市货架上任君选购,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数理化原理重复造轮子的意义就不大了。
所以出现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论调,客观而言,这让我国在一定时期走上了技术变现的快车道,结合我国无以伦比的工程能力挖潜技术,把“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腾讯是一家工程师打底的企业,早年靠模仿收获了巨大成功,也招来了很多骂声。
当时很多人只看到了腾讯的模仿,而没有看到他在应用上的微创新。现在基于应用的微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通行,日本发明了二维码,中国愣是把二维码做成了大街小巷无所不在的存在,路边摆摊的大妈都用二维码收钱,抗击新冠疫情健康码功不可没。
另外规模创新也是这些年来中国互联网取得的一大成就。中国近十亿网民上网的规模造成的运行压力是欧美不可想象的,由此锤炼出来的后台服务架构强大无匹。当年QQ服务器组是腾讯技术的皇冠,由腾讯大师兄张志东亲自带队,保证QQ同时在线人数破亿之后还能稳定运行,由此衍生而来的腾讯云,正在帮助各行各业去掉IOE实现国产化,IOE是“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的简称。
在互联网外,中国高铁是集成创新的大成者,通过对加拿大的庞巴迪、日本的川崎、法国的阿尔斯通和德国的西门子高铁技术的吸收整合,中国高铁跑出了350公里以上的时速且能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全世界一张响当当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