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报考天文系30年后,马化腾为何再提“成为科学家”?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5-31 09:40:25 编辑:李雨晨 点击:
近日,讲述十位国际知名科学家“传奇故事”的图书《成为科学家》上架推出。为其作序的有三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与腾讯CEO马化腾
人生如圆,小马哥在序言中重温了少年时的科学家梦想:“很多同龄人和我一样,小时候都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马化腾少年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读库老六曾说: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黄金时代。80年代末,马化腾一度打算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后因职业发展受限不得不忍痛放弃,距如今他再提“成为科学家”差不多有30多年了。
那年头,谈钱权很庸俗,大家比的是谁活得更潇洒更有姿态。诗歌、摇滚乐,以及科学,都是被追逐的时尚。
当年像马化腾那样大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长大后要当科学家的梦想。
那个时候的科学,不鸟什么市场估值。诗人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超过现在任何一个娱乐明星的热度。
而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尚无任何实用价值。
遗憾的是,这股科学之风持续时间不长,就跟80年代的诗歌一样,在90年代后的市场大潮中烟消云散。
很多埋下科学种子的少年,长大后选择了离科学较近的IT互联网科技,将科学梦想深藏心里。
但种子仍在,只待下一个春天破土发芽。
如果说80年代的科学春天是唤醒万物的号角,那么当下的这个科学春天则是扬帆新大陆的航船。
从来料加工到自有品牌再到市场龙头,从没有技术到技术应用再到技术集成,我们从产业链低端趟过激流险滩来到汪洋大海,船至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浪潮之巅,看到了前方薄雾缭绕的新大陆。
我们叩响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关——科学创造,从0到1的科技原始创新。
现在马化腾作序推荐这本《成为科学家》,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浪潮之巅,我们更深切地感到,提升科学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对中国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等重要。
马化腾重提当年的科学梦想,不只是怀旧,还是宣示——是时候将梦想变成现实了。
他不是要把自己变成科学家,而是一个怀抱科学梦想的工程师创建企业走到今天也叩响了科学创造之门,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光靠企业砸钱是办不到的。
只有在科学家遍地开花的环境中,才能结出科学创造之果。而要科学家遍地开花,则需要科学文化的土壤。
我们需要将科学精神渗入到个体的价值观,最终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文化的方式做科学,让科学成为新一代文化。
在缅怀80年代科学梦想的同时,马化腾希望今天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把“成为科学家”作为自己的梦想,把科学探索视为新时尚,愿意将科学精神发扬光大。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迎来世界级科学大师和科研成果的“寒武纪”大爆发。
人生与历史都不会是一个轮回的圆,而是一条不断前进的螺旋线。
[1]天文太远了
看一个人的志趣,就看他读什么样的书。看名人的志趣,最好的办法是看他给什么样的书作序。
据醋醋不完全统计,历年马化腾作序推荐书籍共有16本,此外还领衔团队撰写了4本书籍,其中12本书的作者与腾讯有关,或是腾讯研究团队与员工,或是腾讯的企业顾问与观察者。他们要么写腾讯企业变革,要么写互联网变革,都是专供业界人士阅读的书籍,没有一本面向芸芸众生,对大众而言实在无趣。
这些书单中(见附录),只有4本书的作者与腾讯不沾边,其中3本写科学、科技与科技思考,分别是《十问:霍金沉思录》、《黑科技》、《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马化腾在序言中还推荐了作者的另一本书《未来是湿的》)
这三本书多少透露了马化腾的个人志趣,2011年他给《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作序,提到了一部科幻小说对于“四维世界”的描写,“仅在熟知的三维世界上叠加了一个维度,整个宇宙立即变得无比辽阔、无比美妙”。
这部科幻小说就是《三体》,2011年《三体》还仅在科幻小圈子流行,马化腾无疑是国内最早一批《三体》粉丝,或与他早年的天文爱好有关。
为了培养儿子的科学兴趣,马家订阅了《我们爱科学》等科普杂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马化腾在其中读到一篇讲述如何用各种镜片制作天文望远镜的文章,就缠着妈妈买了一套镜片回来,动手做了一台简陋的望远镜,这或许是产品经理马化腾人生中的第一款产品。
1986年,哈雷彗星重返地球,马化腾用一架天文望远镜捕捉到彗星并拍下照片,他兴奋地写了一篇观测报告,投寄到北京,结果获得观测比赛的三等奖,得到了40元奖金,这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笔钱。
从此之后,马化腾对天文的爱好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他唯一一本从中学开始就一直订阅到现在的杂志就是《天文爱好者》。
在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马化腾曾认真考虑过天文,但是当他了解到天文系毕业后能去天文台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只能去学校当地理老师后,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他选择了计算机。多年后他接受采访表示了遗憾:毕竟天文太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