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地方合作办公室主办的“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上海交通大学校企云对接活动“云上”举行。通过“线上直播+微信群互动+线下对接”的方式,为成都产业功能区、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搭建精准对接平台。
上海交大发布82项技术创新成果
覆盖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材料化工等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
在此次上海交通大学校企云对接活动中,围绕成都“5+5+1”重点产业领域,面向科创空间建设需求,活动现场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成果清单》,82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涵盖先进制造、材料科技、生物农业、医工交叉、环保科技、新能源、智能装备、智慧医疗、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6个上海交通大学创新项目进行了重点成果路演,展示了在不同场景下的原创技术应用,十分“吸睛”。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李卫东教授专注于从事脑科学研究,其团队提供了有效的神经功能定位及调节解决方案,已研发了包括多通道信号采集系统、超微型荧光显微系统等科研应用产品,目前正加快产品与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转化应用,其研发的“多模态术中神经电生理精准定位系统”可应用在脑神经外科手术中,除了可以精准定位病灶,还可对病灶周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精密监测,可谓是脑外科医生手中的“探雷器”。
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燃烧装置)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级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成都建立研发中心,并入驻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专注于建设“燃烧”科学装置(燃烧流动CFD三维仿真软件+非接触综合测量系统),构建预测设计平台,助力我国航空涡轮发动机、燃气轮机核心部件及整机设计能力的提升。据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庹小明介绍,预计2020年6月底,可完成自主可控燃烧流动CFD三维仿真软件V1.0版本攻关。
此次,“校企双进”“云上”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字号”重点实验室,深度揭秘藏在高校实验室的“创新密码”。
蓉企发布技术需求寻合作
校企双进搭建精准对接平台获一致好评
创新的成果有了,如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企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此次上海交通大学校企云对接活动中,18家成都企业发布了技术需求,以实现校企精准、高效对接。
作为专业发动机缸体供应商,成都正恒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发动机缸体从研发,模型,铸件到机加工一站式服务。“我们团队已达2000多人,服务了全球多个知名汽车品牌,”正恒动力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车宁介绍,在精密加工、汽车智造、智能装备等领域,正恒动力正致力寻求新的突破。
此次,借助校企双进平台,正恒动力希望在智慧工厂、AI检测、轻量化材料、设备养护Saas服务平台等领域,实现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同时,车宁也建议,“校企合作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希望校企双进搭建一个不断更新的技术共享平台,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不仅是企业在此次校企双进上有所“斩获”,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李卫东教授也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企业合作伙伴,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在有效的神经功能定位及调节领域,我们团队已掌握了原创核心技术,并研发了相关的科研设备。但要实现在医疗领域的成果转化,取得医疗器械证,还需要与企业合作,研发系统软件,让设备操作更‘简便’,在医疗上更好用,这需要多方协同合作。”
事实上,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颇有“渊源”。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揭牌成立。2019年6月,“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首次出川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成果在成都开花、结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兵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研究院目前已签约及落地产学研项目15个,总投资达2.15亿元;与地方大型企业合作6项,合作资金超过2300万元;并成功引进各类人才87名,为推进校地融合、产学研结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徐兵介绍,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还将进一步推动上海交大与成都的深化合作,围绕产学研项目引进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聚集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推动上海交大更多科技成果在成都转化落地。(温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