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印记丨木纳斯的马长波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9-23 16:10:30 编辑:李光超 点击:

三万枚钉子之一
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如战鼓频响,扶贫到了需要攻坚的时刻。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6月底以前,按照“派最能打仗的人”要求,要实现全省115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到岗到位。
作为阿坝州小金县税务局的结对帮扶单位,新津县税务局党委班子决定选派一名干部前往小金,参与组建扶贫工作队。他们选派的“最能打仗的人”,就是马长波。“这个小伙子,肯学肯钻肯干、吃苦耐劳,是个非常讨人喜欢的娃娃。”新津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佳伟告诉我们。
马长波清楚地知道,“精准扶贫”的准头,就在像他这样的“钉子”身上。钉下去,又如何发挥作用,是他时常自问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他看向彭书记和何哥,“其实我们能做的很有限,我们受职权限制,也不能给村里拉来大项目、搞销路,目前能做的就是宣传扶贫政策、反映民情民意、帮忙村民解决实际困难。”想了想,他又补充道,“现在扶贫政策已经很全面了,三个主要致贫因素,因病、因残、因学,都有相应的扶助政策,其他方面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了。”
马长波的表述简洁、准确,逻辑自洽且清晰。往往在提出某个现象后,再补充说明这一现象的成因。他把这一思维方式归功于成长经历。“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就是我自己给自己做决定。”父母教给他的,更多是朴素的“做一个好人”。对整个世界的思考,只有源自他不断的探索与试错,也正是这个过程,形成了他极为明显的性格特征。
“务实、热情,”彭文清在评价他的时候,“务实”二字脱口而出,“老百姓的事都第一时间解决。”
从务实的马长波的视角看来,过于宏阔的理想并无益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清楚现在是什么样、将来可以怎么样,才是真正有利于扶贫的态度。马长波大学念的是经济学专业,被问及“怎么理解‘经济’一词”的时候,他顿了顿,笑起来:“经济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经世济民,落到实处——在木纳斯——以及上万个像木纳斯一样的贫困村,的确就是村民们的衣食住行。
木纳斯村全村地处阳山,气候干燥,一年只能出产一季庄稼,当地农作物以小麦、胡豆、洋芋、豌豆为主。近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部分村民开始种植大黄、一枝蒿等药物,经济逐步好转。在队长李茂家中,我们看到了地上堆放着的大黄,根茎直径在2-6公分不等,李茂说这是上一批收剩下的。“大的已经收走了,价格要好一些,”他说,“小的这批过一段时间也会有人来收,(协议的)保底价是9毛5,有人出价更高也可以卖给他。”
夏天的时候,马长波跟村长和队友一起去地里验收大黄。大黄开着玫红色的花,像一柄柄利剑一样直直地从绿色的山坡上冒出来。马长波一时看花了眼。趁年轻的确应该多出来经历一些,他感慨。“这里的大黄可以长很大,”他伸出两手比划了一下,“有的要用挖掘机才能挖出来!”
随着植物一起生长变化的,是整个木纳斯村的村容村貌。山路被加宽硬化,装上了绿色的防护栏,上山路上有三道铁栅栏门,是村里用来防止牛羊跑下山的关口。村头村尾分别都修了停车场,这样在药材收购季上山的车才能有地方停放。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公共垃圾池,村卫生室前方,甚至立起了一个高大的篮球框,在高原风吹日晒中变成了深褐色。
村里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原本毫无遮拦的房屋垭口,如今也加上了透明的挡风防护栏,山野依旧一览无余,却再无冷风肆虐。“经济好嘞,都装起来了。”村长吴学周慢慢地踱步过来。
村民朱菊香抱着十个月大的儿子在院子里晒太阳——她们家曾经也是贫困户——如今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不仅新修葺了房子,买了拖拉机,还生了二胎。小家伙也不认生,对着摄影师的镜头笑得十分开心。
马长波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对其中“白昼流星”的片段记忆犹新。“我们对边远地区的扶贫支持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让扶贫干部一下子扭转主角的性格,还是有点艺术化了。”他认真想了想,“脱真贫、真脱贫,不是说说而已,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这样的驻村工作队存在的意义。”他总结道,“一点一点,从思想上帮村民们改变。”
改变,意味着接受新观念,也意味着选择和放弃。互联网早已参与到了这个改变进程中。小金县城里有“四通一达”和顺丰快递员奔忙的身影,“邮政也可以送货进村了”。村长吴学周在抖音关注了李子柒,因为他的孩子运营着一个签约头条号,专门介绍木纳斯风光。
“经济好起来,可能有些传统的东西就变了,但这是发展的必然。”在马长波看来,村民过得更好显然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