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朝天:穷山变“宝地” 群众生活比“猕”甜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9-19 21:19:00编辑:王梁

绿油油的藤架下,沉甸甸的缀满了一个个穿着褐色纸袋“外衣”、鸭蛋大小的猕猴桃,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香,果农们穿梭在猕猴桃园里,采果、分拣、装箱……9月17日,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石门村副书记、致富带头人郑大海,正忙着带领乡亲们采摘最后一波成熟的猕猴桃,欢快肆意的笑声一直传到很远很远。

穷山变“宝地” 亩产值翻十倍

“村里的耕地大部分属于山地,土壤瘠薄产出少,一年种两季粮食,麦子和玉米,亩产值顶天了也超不过1000元。没日没夜的在地里忙活,一年到头连家里几张嘴都糊不过。”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石门村的老人们直摇头。

如何才能让贫瘠的山地焕发出脱贫致富的生机和希望,让群众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云雾山镇坚持把培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务本之策和长效之举,结合各村实际、对症下药,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在石门村大力推广猕猴桃种植,帮助该村群众按下了脱贫、增收、致富的加速键。

为打消群众发展新兴产业的重重顾虑,2016年,郑大海带头栽植了3亩猕猴桃。今年,郑大海最先栽植的这3亩猕猴桃产鲜果4600多斤,纯利润超过3万元。而经过多年的陆续栽种嫁接培育,郑大海家的猕猴桃园早已从最初的3亩扩展为12亩,待全部进入盛产期后,年产值将稳定的超过10万元。

“投入少、好管护、见效快、产值高,进入盛产期,亩均产值1万元一点问题都没有。”在郑大海的示范带动下,如今,石门村已有90多户群众相继发展起了猕猴桃产业、规模超过700亩,待全部进入盛产期后,产量将达120万余斤、产值超过800万元。郑大海笑着说,“这才刚刚开始,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农户变产业户 生活比“猕”甜 

走进石门村猕猴桃产业大户杨其荣家时,他正把分拣好的猕猴桃装盒,只见青白色的包装盒上渺渺青山浸润在缕缕云雾之中,“云雾山·珍”的品牌和形象LOGO格外醒目。

“我们这儿的土质、水质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猕猴桃‘安家落户’。”几年的摸索实践下来,杨其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他家的猕猴桃产量高,单颗鲜果重量平均达130克左右;品质好,口感鲜甜多汁;价格也卖得俏,最高单价达8元每斤。究其秘诀,杨其荣一语道破,“种植管护猕猴桃,除了防旱防涝,深翻、施肥少不了!”

忙里偷闲,杨其荣盘了盘今年的收入账,“12亩中盛挂果的有5亩,产鲜果8000多斤,收入6万多元。”杨其荣介绍,“我们村的猕猴桃品质比同类产品更好、保鲜期也更长,深受消费者喜欢,一到成熟季节,收购商就等在家门口,有多少买多少,一点也不愁销路。”

逐渐壮大的猕猴桃产业,也带动了众多贫困户增收致富。石门村贫困户郑友均一边在家照顾患严重类风湿关节炎的妻子,一边在镇、村和帮扶单位的扶助下,发展起了7亩猕猴桃。今年,3亩初挂果,采收鲜果2000多斤、收入1万多元,初尝甜头的郑友均和妻子合计,计划明年再栽植2亩猕猴桃果树。

同样,石门村52岁贫困户杨其文也是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受益者。“再过两年,8亩猕猴桃就全部进入盛果期了,只要管护好了,不愁挣不到钱!”话语间,杨其文脸上流露出的笑容,轻松而惬意。(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