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批·包容普惠创新篇】绵阳科技城新区探索“五个一”模式,构建机器人智能智造产业全链条生态集群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7-17 16:24:47 编辑:谭浩 点击:
绵阳科技城新区聚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探索实施以“一支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支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的“五个一”模式,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理念,从技术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产业孵化、设施保障等多个层面发力,带动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全链条整合,发展壮大具有绵阳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大力抢占西南地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
招引“领军团队”,凝聚创新合力。围绕“引、育、用、留”出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对引进和培育的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政策奖励,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公积金贷款、子女教育、家属就医、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便利。引进院士以及各类创新领军人才担任学术带头人,组建科研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以“外引内培”促进人才队伍整体提升,为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设立“研究院所”,搭建转化平台。以现有前沿科技成果为依托,协同科技城新区、科研院所、高校及其他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围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未来领域,建立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绵阳产业基础与特色,聚焦军事、工业、医疗、运输、教育等领域机器人技术应用开展课题攻关,突破斜齿轮、减速器等技术壁垒,解决“卡脖子”难题,拓宽机器人应用领域,助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建“实训基地”,培育后备之才。依托“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批头部机器人企业”“众多专家团队”,积极谋划推进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优质高校、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科普教育及研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配套服务,构建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专业平台,推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优化提升机器人编程方法、传感器应用、图像处理技术、AI算法。通过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为机器人产业向智能化、集成化和服务化升级赋能。
组建“产业基金”,注入源头活水。针对机器人企业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专业设备购置等资金需求,与玖兆资管等全国知名基金公司合作,成立规模达2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创业投资基金,定向投资机器人产业。配套出台《绵阳科技城新区基金管理办法》,通过甄别技术领先性、市场前景、资源壁垒等要素遴选优质项目,同时以母基金组建成立子基金的模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原则上母基金投入不超过70%、社会资金不低于30%。
打造“产业园区”,推进集群发展。投入资金12亿元,连片新建18.5万平方米产业载体,规划建设占地约177亩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改造提升创新基地5万平方米产业载体,设置机器人创新馆、机器人实训基地、办公及生产等功能分区,招引机器人项目落地。通过“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机器人企业、研发机构及服务配套机构等进驻,形成百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绵阳科技城新区实施“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以来,在短时间实现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1”到“30”的飞跃发展。即将发放两批次约7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进一步筑牢人才集聚“蓄水池”,增强人才留新意愿;已与苏州大学孙立宁院士、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等30名专家学者开展合作,强力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产业基金已完成乐聚、敬科、南方测绘等19个优质项目投资,投资金额11.98亿元;招引落地智能机器人及关联企业38家,产业集聚初显成效。有关经验做法被省委办发文在全省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