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锚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痛点、难点攻坚破题,率先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联合调解中心,以“联调中心+”网约车、零工、户外劳动者的模式,务实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新路径。
突破思维定式,拓宽维权路径。一是打破对象限制,跳出劳动关系限定。受理和调处争议案件不再以劳动关系为必要前提,将从事劳动引发的相关争议一并纳入调处范畴,用心用情解决劳动者急难愁盼。二是由专及泛,打破行业地域壁垒。跨行业、跨地域的从业人员均可向任一联调分中心申请调解,由市仲裁院(联调中心办公室)统一调度,兜底支撑。三是以点及面,淡化新老业态区分。以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为基础,兼顾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做实劳动维权广覆盖。四是打破内容限制,实现需求拆解展外延。资源匹配,助力就业质量提升。职业关怀,充实劳动保护举措,彰显职业关怀。
整合部门资源,强化机制保障。一是分工协作,明确职责。由党委政府领导、人社局牵头主导、总工会经费保障、司法局法律援助、法院司法确认、“三方四家”集体协商、主管部门行业监管、政法委维稳兜底的“一条龙”联调联处,从末端处置为主转为预防化解为先。二是落实补助,强化保障。总工会牵头建立案件补助机制,根据调解成功的案件差异情况,对承办人员或第三方机构给予办案补助。三是挖掘街道社区潜力。依托基层公共服务阵地,提供劳动维权、技能培训、休闲餐饮等多功能服务场地。
集成政策资源,规范依法用工。一是倡导行业自律自管。建立健全协商机制和劳动者申诉机制,力促劳动标准规范,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联合执法检查治理。引入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集体会诊研判处理。邀请法院、商事仲裁、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深入研讨疑难问题,统一裁审标准和尺度。
打造服务矩阵,梯次差异推进。一是融合共生,探索“联调中心+网约车司机之家”联调路径。以游仙社区公共服务阵地为承载,联合总工会、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平台头部企业工会,打造网约车联调分中心,集成劳动维权、业务办理、技能培训的一体化站点。二是跨界吸收,探索“联调中心+零工爱心驿站”联调路径。在游仙区人社、住建等部门主导,区政府平台公司运行的“零工驿站”,嫁接邮政案件管理处置,吸收快递行业协会,打造“零工驿站+快递业”联调分中心,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帮扶+劳动维权”的全链条服务,多维集成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公司运营、行业协会借势的“温暖人社”品牌旗舰。三是依托衍生,探索“联调中心+户外劳动者服务”联调路径。市县两级人社部门联动,利用县级工会场地、资金,吸纳邮政、运输及相关平台公司,组建覆盖产业园区、交通运输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的县域联调组织集群。
截至2023年10月,“联调中心+网约车”辐射高德打车、滴滴出行等42个工会小组,服务网约车司机1.7万余人,调处案件260余件次。“联调中心+零工”,调处案件800余件次,发布招聘信息3762条,1107家用工单位提供用工信息,实现3400余件次劳务对接,精准匹配劳务供需,压缩零工候工时间。开展工伤预防培训3场,共计220余人次,吸收33家快递企业参加工伤保险,1150余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业伤害保障,进行职业伤害确认133件次。“联调中心+户外劳动者”,搭建县域集成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开展调解员专项业务培训4次、专题讲座8次,培训基层调解员400余人次,调处案件390余件次。绵阳市“联调中心+”模式获社会高度肯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工作经验被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并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亮点聚焦”版面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