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通江:100万袋银耳喜迎丰收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24 16:49:58 编辑:杨晓倩 点击:
巴山新雨后,银耳喜丰收。眼下,巴中市通江县100万袋银耳陆续迎来采摘期。一朵朵洁白的银耳,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花”,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6月21日,记者走进通江县胜利乡马营台村种植户伏正平的银耳大棚里,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一朵朵洁白的银耳紧紧簇拥,长势十分喜人。伏正平和妻子穿梭在耳棚内,小心翼翼地将银耳从菌棒上摘下,放入篮中。说起今年自家银耳的收成情况,伏正平喜上眉梢,算起丰收账。
“去年我种了一个棚子,总共130袋菌种,有3万多块钱的收入。今年我又增加了4个棚子,目前收成不错,每周都能采一次银耳,每次差不多可以采收干耳五斤左右,在保温保湿正常管理情况下,可以延续到10月份左右,预计今年能够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这两天看着“繁星朵朵”的耳花,伏正平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在不远处的马营台村村委会,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通江嘉佑商贸有限公司一大早就前来收购村民的新鲜银耳,经过分级、定价、称重等程序后,村民一一签字,等待该公司月底统一付款。
“从去年开始,我们村积极发展银耳种植。在精心培育和技术支撑下,如今银耳已成为村里重要的农业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马营台村党支部书记黄登军介绍称,全村总共有57个银耳大棚,目前湿银耳每斤70至75元,预计今年全村采摘完成之后,产值可达200万元左右。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胜利乡通过党建引领,立足本地优质林木资源实际,统一规划种植区域、组织党员示范带动、统筹干部精准帮扶、动员农户分散种植,大力推行新品种、新技术,让银耳种植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特色“大产业”。

“今年,全乡6个村均广泛种植银耳(食用菌),其中集中经济示范园2个、种植农户72户,共接种银耳菌种2.8万余袋,预计产量约7吨,预计产值400余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实现农户人均增收1100元。”胜利乡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瀚缘表示。
“直播间的各位朋友,大家好,这是我们刚刚从耳棚里面采摘回来的新鲜银耳……”在通江银耳的发源地陈河镇,一排排耳棚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陈家坝村的直播间内,村文书王显华拿着刚采摘回来的鲜银耳向直播间内的网友详细介绍通江银耳的种植方法以及功效。
“我们做直播间的目的,就是想把通江银耳,包括我们农户家的农特产品推广出去。”王显华说,“以后这个直播间,就会成为我们地方农特产品的集销地,从而有效带动我们的老百姓致富增收。”

线上推销热,线下采摘忙。在厂房内,村民们忙着将采摘回来的银耳及时挑拣、淘洗、烘干,小小的银耳花成为了陈家坝村的“致富花”。村民刘朝华今年已有五十多岁,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难以发展银耳产业,但随着村集体银耳产业发展起来后,她通过土地流转和打零工,每年也有不少的收入。
“这几天银耳出来了,我们早上六七点钟就来上班,每天能够挣100块钱。现在村上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老百姓也有钱赚了。”刘朝华高兴地说。

地处通江银耳产业核心区的陈家坝村,坚定“带头发展特色产业、自产自销保质增效”的发展理念,利用通江银耳展示交易中心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走出了一条“自产自销、以销提效、以效促种”的发展路子,村集体年均收益突破5万元。
“我们村集体经济种植段木银耳有25个大棚,每个大棚的青冈段木8000余斤。目前银耳长势良好,预估产鲜银耳5000余斤,价值达40万余元。”陈家坝村纪委委员任玉斌说。
近年来,通江县以“三产融合”为路径,坚持园区引领、全链发展、科技赋能、品牌提质,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通江银耳种植菌种用量100万袋,预计产量超300万斤。目前,全县从事银耳的新型经营主体170余家,辐射带动就业5000人,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以上。(王昱霖 符理 刘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