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烟农重拾“老本行”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6-19 09:18:57 编辑:苏仁胜 点击:
六月,正值烟叶蓬勃生长、田间管护关键时期。清沟、培土、除草、追肥……在宜宾市筠连县蒿坝镇龙盘村一片烟田里,种烟大户黄泽坤和其聘请的10余名工人,正在烟技员的指导下抢抓农时对烤烟进行管护。
暖阳照耀、微风拂过,硕大的烟叶在风中摇曳,宛如翻滚着波浪的“绿色海洋”,涌起了烟农增收致富的希望。
黄泽坤今年刚到不惑之年,年轻气盛之时,也“下海闯荡”过一番。他勤劳肯干,但腰包怎么也鼓不起来,加之始终挂念家中妻儿,2022年初,他毅然决定:“回家种烟,照顾家人。”
对于黄泽坤来说,种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重操旧业”。受家庭影响,除去在外务工这几年,黄泽坤也是个有着15年种烟史的“铁杆烟农”。
龙盘村坐落在乌蒙山余脉的山沟里,平均海拔1200米,日照充足、坡陡弯多,受地形、土壤限制,水果、农作物收成不好,种植烤烟成为村民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
黄泽坤父母是土生土长的龙盘人,也是地地道道的职业烟农。“我从小在烟田里长大,10多岁就扛着跟我差不多高的农具跟随父母种烟,虽然很辛苦,但收入能糊口。”黄泽坤回忆道。
虽说有种烟经验,但因种植品种改变和种植技术更新迭代,他心里也不禁打起鼓。他主动向筠连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蒿坝烟站站长邓雪松进行咨询。“你放心种,我们有标准技术指导全程服务。”得到这句保证,黄泽坤彻底放下心来。
说干就干,黄泽坤加入了筠连县明珠种植专业合作社,干劲十足的他全身心投入到烤烟上,重新摸索种烟之道。“烟技员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他紧紧跟随烟技员的脚步,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从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出发,落实标准化生产的各项技术措施。
“以前起垄一亩地需要4个人,一整天下来,大伙儿腰杆都挺不直,现在机器来了,效率高了,人工成本低了。”黄泽坤惊喜地发现种烟方式的转变。
为减轻烟农生产负担,宜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烟区推出各种省时省力的种烟“神器”,小到撕膜、施肥工具,中到播种、育苗设备,大到北斗导航起垄打窝一体机,农机农艺融合不断取得新突破。
黄泽坤的发现只是宜宾烟区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烟叶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烟叶生产面临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等问题,转变生产方式迫在眉睫,在宜宾大部分烟区,从整地理墒、打塘移栽到大田管理再到采烤,传统的人工正在被机械所替代,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
除了种植的不易,小时候一家人在烤房外轮班值守,盯着烟叶烘烤,也成为黄泽坤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
“烟叶好不好,关键看烘烤。”烟叶烘烤是烟技员和烟农心中公认的最“煎熬”的环节。过去,烘烤工艺落后,需要烟农在烤房外彻夜蹲守,且燃煤密集型烤房污染重,烤出坏烟的概率高,烟农时常为烤不好烟而愁容满面。
当前,宜宾烟区加大生物质烤房改造和推广力度,创新推出基于不同部位、装烟方式和供热方式的“10点式精准工艺”及配套技术,逐步普及可精准控制烤房温湿度、实时调整烘烤参数的智能设备。据统计,全市烘烤损失从2013年的20%左右降至2023年的6%以下。
“现在烘烤既环保又降低了劳动强度,烘烤出来的烟叶色泽金黄,收入也增长了不少!真是香到了我们烟农的心坎儿上。”谈起如今的烟叶烘烤,黄泽坤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宜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着力打造龙盘村“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现代化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提供“保险兜底+产前精准投入+金融信贷支持+产后差异补贴+气象服务”等政策支持,为烟农算好效益、增收、科技“三本账”,这让包括黄泽坤在内的龙盘村44户烟农的种烟之路越走越有底气。
去年,黄泽坤联合合作社其余4人种植烟叶500余亩,共收入100多万元。尝到甜头后,今年黄泽坤从合作社新流转租赁土地300余亩实行粮烟轮作,长期雇佣工人30个左右,他坦言,以前那个“只想离开”的家乡,因为烟叶产业的助力变得越来越好,让他“只想回家”。如今,黄泽坤住着一栋两层小楼,和妻子一起激动等待着儿子的高考成绩。
展望龙盘村,一片烟、黄金叶,一块块美丽烟田,一张张幸福笑脸……片片“金叶子”变成了烟农发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此时,烟叶盛、产业兴、乡村旺的美丽图景正在宜宾烟区悄然铺开。(宜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刘永佳 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