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在四川雅安市名山区的蒙顶山茶史博物馆中,“故宫贡茶回蒙顶山”的展览吸引着游客和市民前来观看。12件清代蒙顶山贡茶文物,首次离开故宫,回到久违的故乡蒙顶山“寻根”。
贡茶掀起新茶风
“我是蒙顶山本地人,能够在这个展览中亲眼看到这些珍贵的贡茶文物,真的非常震撼!”此刻在爱茶的游客车天琼面前,正是被观众热捧的“明星单品”展物——“仙茶”。
只见专业的展柜中,一个通体木胎的包装匣非常精致,内外以明黄色绫包裹,匣外顶部设提手,提手表面较光滑温润。盒盖墨书娟秀的“仙茶”二字。匣外可抽拉盒盖,内侧有卧槽,分置两小银罐茶叶。罐身有“皇家专用色”明黄色的封签。
据工作人员介绍,“仙茶”使用规格和技术要求均很高,每年只进贡两小瓶,共有335叶,多用于皇家祭祀,非常珍贵。
清代的包装,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蒙顶山茶,曾千里迢迢送到皇城供奉皇室,过了几百年,能够回归原产地,这是多么神奇的经历!如此“仙”的“仙茶”,自然让游客们对其趋之若鹜。
坦言自己“大开眼界”的游客代玉洁表示:“这些贡茶文物不仅展示了制茶技艺的精湛,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茶的热爱和尊重,这次观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体验。”
贡茶的由来
在展览开幕现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万秀锋介绍,中国清代的贡茶有100多种,四川的贡茶有10多种,其中有7种来自雅安蒙顶山。本次展览便是“百里挑七”,来自蒙顶山的仙茶、陪茶、菱角湾茶、名山茶、春茗茶、蒙山茶、观音茶等7种12件清代茶文物“组团”回家。“它(贡茶)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中国古代最好茶叶的样子。”万秀锋说。
据介绍,贡茶制最早源自西周。自唐朝始,雅安蒙顶山就是最重要的贡茶地,成为地方政府职责,直接管理、督造各种贡茶、年年进贡。
“毋庸置疑,贡茶无论是从原料到加工、包装、运输、保存,都代表了中国古代茶叶的顶尖水平,并配套形成了相应的礼仪制度,提高了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认可度。”万秀锋以蒙顶山的“仙茶”举例介绍,此贡茶便是蒙顶山上的僧人采选最好最嫩的明前茶叶制成,“每岁采贡335叶”,再找到当地最好的制茶工匠,用最好的包装,专人特快“护航”进京。贡茶运输到皇城后,除了天子郊天和祭祀使用外,还会适量分配给太后、皇后、嫔妃,有时也赏赐给大臣或外国使节。
四川离北京山高路远,可想而知运输蒙顶山贡茶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万秀锋说,几十天的期限里,每个环节都需要争分夺秒,“因此我们也发现,贡茶采摘往往在清明节前甚至更早,采摘后需要快速加工、包装运输。”
贡茶回家不是梦
带贡茶回家,是雅安茶界的一件盛事。说起事情的经过,雅安市名山区政协主席、区茶产业推进小组组长倪林感慨颇多。
“从小我就听老人们口口传说我们名山的茶非常了不起,不仅全国各地卖茶的都要来这里采购,而且古代多位皇帝都喜欢喝。”后来走上工作岗位,间接或者直接和茶打交道了半辈子,倪林也总是习惯性寻找蒙顶山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直到机缘巧合获得了一本珍贵文献——《故宫贡茶图典》,让他多年的梦想仿佛有了新的落脚点。“推动贡茶‘回家’,对蒙顶山茶制茶技艺的提升、品牌效益的扩大都非常有好处。”
在倪林以及更多茶人的推动下,名山与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尝试性推出,吸引蒙顶山贡茶文物回乡办展的想法,并以政协委员读书实践活动、“蒙顶山茶”大讲堂等形式普及贡茶知识,征求更多的茶界人士的建议。渐渐地,推动贡茶回乡,成为名山区党政和茶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贡茶回乡迈出实质性一大步是在去年9月,倪林带队北上,走进故宫博物院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表达了名山区对举办好“故宫贡茶回蒙顶山”活动的决心和信心。交流期间,故宫博物院相关领导也表达出利用馆内藏品支持地方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去、让文物活起来的想法,这与名山区希望贡茶回乡的请求不谋而合。
今年1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组赴名山考察,就展览的筹备工作现场指导。
今年名山区两会期间,区政协委员何长博一篇《紫禁城牵手蒙顶山 贡茶归故里展新篇》发言,娓娓回顾了贡茶悠长的历史、蒙顶山贡茶的辉煌过往,以及推动贡茶归故里对于蒙顶山茶业发展的现实意义。研发贡茶工艺、传播蒙顶山茶文化、做好“贡茶+”文章助力茶业发展等建议,更是引起多方共鸣。
几轮详细的交流、论证,几经实地考察和商榷,终于在今年春茶上市之际,拉开这场双方都期待已久的展览大幕。
开幕式上,蒙顶山茶史博物馆馆长杨晔华激动地表示:“这次故宫贡茶回蒙顶山展,是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刻。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蒙顶山茶的灿烂历史和独特魅力,把蒙顶山茶这一富民产业推向新的高度。”
倪林则表示,希望为期3个月的展览,吸引更多爱茶的朋友来雅安看故宫贡茶,希望通过展览营造全域“人人懂茶、人人爱茶、人人说茶”的浓郁氛围,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产业自信,传承蒙顶山茶文化、普及蒙顶山茶知识、推广蒙顶山茶品牌,促进蒙顶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名山区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