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兴人旺“竹”下生辉 | 道明镇竹艺村前9月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万元

来源:锦观新闻 时间:2023-12-08 09:36:55 编辑:邓书琴 点击:

入冬以来,道明镇竹艺村内依然热火朝天,游人如织。“这边景色和别的村庄不一样,竹编产业和环境都非常有文化底蕴。太安逸了,我向往的生活照进了现实。”竹林下,晒着太阳,喝着盖碗茶,游客王丽彤忍不住感叹道。

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川西第一竹编市场”,这里曾是崇州竹编的传承地。依靠竹编,竹艺村逐步打造起以“竹产业”为核心IP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单一的竹制品加工转型为以竹研学、竹文创、竹装饰为主的竹经济。
因为美景、因为竹产业,道明镇竹艺村备受游客青睐,成为热门打卡地,以竹艺村为核心的“微商圈”正在形成。今年1月至9月,竹艺村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22年全年收入增加1.7倍,达到247.8万元。
资源变资本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景区入口不远处的竹编小店里,蔡大姐一边忙着制作竹编工艺品,一边还帮着照料店铺,和游客互动。“一个月工资4000元,编多了编好了还有奖励。”蔡大姐与记者聊着天,手上的动作丝毫没受影响。
“这样的日子,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当时村里的产业还是传统模式,竹编合作社把原料送到村民家里,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妇女就编竹编,编织好后合作社会上门收走。这种产业模式下,竹编手艺人收入很低。”蔡大姐回忆道,编织一个只能挣几元钱,微薄的经济效益使得竹编技艺无法支撑村民的基本生活和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都没什么年轻人愿意留下。”
近几年,抢抓和美乡村建设机遇,竹艺村发展得很快。“村民盖上了新房子,这里还成为‘网红打卡地’。年轻人都回来了,还在院落里、家门口做起了各种各样的生意。”作为当地第一批创业者之一,“90后”任媛宇先是在家门口摆上竹编小摊,后又在院落经营中餐馆。今年赏花节,她巧妙地用竹编和美食打出“组合招”:摆竹编吸引游客,做美食留住游客,“餐饮总收入要比之前在外面打工增加两三倍,竹编产品销量也还可以。”
绘就新图景
创客和新村民纷至沓来
在竹艺村优美环境吸引下,一批批返乡人和新村民纷至沓来。
“90后”杨隆梅,家里三代从事竹编。在看到竹艺村的变化后,她回到家乡助力竹编产业发展。
杨隆梅成了最年轻的道明竹编传承人之一,并创立了“杨隆梅工作室”。工作室结合生活美学和时尚潮流,对竹编产品进行“跨界”创新:项链、耳环、背包等饰品走上了工艺美术的路线,并因纯手工制作而备受青睐。“在竹编产业的带动下,人均每年增收1.2万元到1.5万元。我们企业以前年收入一两百万元,现在可以达到五六百万元。”杨隆梅说道。
三径书院运营人是青年诗人马嘶,是竹艺村“新村民”代表之一。他创建的三径书院主要涵盖图书阅读、放翁讲堂、乡村学堂、文创农创、文化交流等多个文化体验内容和文化平台,已是这里的热门地标。遵生小院的创始人冯玮通过与村民合作,结合当地资源与特有的技艺,研发出自然、健康、有趣的文创产品,并打造了“民俗手工生活体验馆”。
“‘新村民’和本地村民已经在竹艺村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据道明竹艺村名院落管理委员会主任胥念勇介绍,目前,竹艺村已吸引创客人才、海外设计师等27名新村民入驻,本地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红利。
在“和美”上下功夫
持续全域推进新村建设
新老村民双向奔赴,让竹艺村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竹艺村,记者发现,村里不仅有酒馆、咖啡馆,还有传统生活美学小馆、美术展览馆、民宿、研学营地等业态,形成了以竹艺村为核心的“微商圈”,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各种不同的游玩方式。
产业发展,带来的是村民收入增加。“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961元,是新村建设前的两倍,不仅宜居,更宜业。”道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力为介绍,今年1月至9月,竹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22年全年收入增加1.7倍,达到247.8万元。
“竹艺村是崇州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首批先行示范村,探索出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新模式。”谈到未来规划,张力为表示,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在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下功夫,推动传统村落有机更新、全域推进新村建设。“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老村民认可竹艺村发展,拥有自豪感,让新村民参与竹艺村建设,拥有归属感;让新老村民共治共享,拥有获得感。”(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粟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