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马甲与白大褂的交响:德阳这支医疗志愿服务队书写公益新篇章
在川西平原的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有这样一群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常年穿梭在医院走廊、社区小巷、校园课堂。他们,正是医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自2017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从几十人的小团队,发展壮大为拥有 628名注册志愿者、下设6支分队的公益团队,成员涵盖医务人员、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八年间,他们累计推出89个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时长超6万小时,用行动诠释着红十字精神的深刻内涵。
2025年5月,这支队伍迎来高光时刻:被四川省红十字会授予“2024年度表现突出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称号,队长陈万军获评“2024年度突出红十字志愿者”。此前,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于2024年12月3日前来专题调研,2024年7月,四川省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会议组织100余家机构实地参观学习,一系列“多级认证”,是对这支队伍公益实践的高度认可。
从“救人”到“助人”:专业与公益的深度融合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始终将专业优势与公益服务紧密结合。2023年,志愿队进一步整合资源,将中医特色融入志愿服务中。以医护人员为核心的南丁格尔分队,不仅定期参与全市应急救援演练,还深入社区开展健康守护、中医体验等服务。
其他五支分队同样各展所长。党员分队联动企事业单位,全年开展急救培训33场,发放健康包2200余份;岐黄分队把“中医课堂”搬进小学,带领孩子们种植薄荷、制作艾条,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偏远的中江龙台镇,志愿者们每月都会送药上门,药箱里除了降压药,还特意装上村民爱吃的花生,用“以购代扶”的暖心方式,让公益更有温度。
公益触角:从山区到校园的“破圈”行动
为了让公益服务覆盖更多人群,志愿队积极探索跨界联动的新模式。在德阳岷山路小学的天台上,一座由志愿者与校方共建的“百草园”成为孩子们的中医药启蒙课堂。这里不仅种植着各类中草药,更是将千年中医药智慧具象化的实践基地。志愿队与学校教师共同研发《中草药项目式课程》,通过手绘插图、趣味故事等形式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印刷发放270册校本读物。孩子们在这里播撒药种、观察植物生长,还用中药创作拼贴画,让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这一项目的诞生,源于志愿队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许多孩子连蒲公英的药用价值都不了解,何谈文化自信?”带着这样的思考,团队多方协调资源,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最终推动“中医药进校园”项目在德阳落地。项目还衍生出原创舞台剧《扁鹊见齐桓公》,在省级文化交流活动中广受赞誉。据统计,志愿队已为全市33500名学生带去医学启蒙,不少孩子因此立下志向:“长大后,我也要穿红马甲!”
志愿队的公益脚步并未止步于此。他们与自闭症康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通过“一对一帮扶”模式,为超200个家庭提供针灸推拿干预、家长心理疏导等支持。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感动地说:“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撑起我们希望的家人。”
创新传播:让红十字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让红十字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志愿队积极拥抱新媒体。2024年,医院红十字志愿服务短视频《冠名红十字・让医院插上爱的翅膀》在第二届“博爱四川”优秀新媒体作品(平台)大赛中荣获全省二等奖。每年“世界红十字日”,志愿者们都会走进电台直播间,与听众互动交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公益理念,让严肃的公益议题变得更加贴近大众生活。
从急诊室到短视频平台,从山村药箱到校园苗圃,德阳这支“红马甲”队伍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医疗机构的专业性与红十字的普惠性产生共振?在那个获奖视频的结尾,褪色的红马甲与白大褂重叠交织,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正如志愿队在“志愿云”平台写下的注脚:“每一件白大褂都该有红色的温度,每一件红马甲都该有白色的深度。”这支队伍正在用实际行动,勾勒出德阳公益事业的崭新图景。(供稿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 廖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