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雁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面 文化浸润富精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2-08 17:59:22 编辑:赵丹丹 点击: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正是重要载体,从“输血”到“造血”,推动乡村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
贯彻落实《“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要求和新使命,资阳市雁江区创响农村“乡里乡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水。
据了解,2023年雁江区成功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村1个,现有省级以上文明村镇9个,市级文明村镇79个,区级以上文明村镇102个;创建省级文化振兴村1个。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雁江区一直在路上,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新型文化空间
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雁江区采用“1+5+N”模式(即1个文化综合体、5个功能区、“N”种创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分馆、电影放映点、乡镇史馆、文体广场及其他可利用的平台、建筑等,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等方式,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打造集文体活动、阅读科普、艺术鉴赏、传承体验、广电惠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镇文化综合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和镇供图)
在中和镇子南公园,可以看到不同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在这里上演。在龙虾广场,每年的小龙虾美食节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这是中和镇独有的景象,也是“三化联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现在村民们的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中和镇副镇长李俊州感叹道,“我们组建了25支文体队伍,入村入户地带动全镇人民健身娱乐,号召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文明实践中来。”
深化文明实践,厚植文明沃土。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雁江区孵化推广老君镇“二十四节气”、宝台镇“红薯文化节”等文明实践品牌;培育孵化“小橘灯”“红鲤鱼”“村花”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已在各乡镇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移风易俗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不断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铸就精神文明“新高地”。
做精“一镇一品”
做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川剧传统折子戏《做文章》、川剧绝活《变脸吐火》等节目在保和镇晏家坝村轮番上演,村民们享受了一场传统文化盛宴。川剧“资阳河”流派、东峰剪纸、高台狮舞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进村民生活,增强了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党爱国爱乡之情,重塑文化信仰,重振乡村精神。

(雁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雁江区以“一品牌、三结合、四撬动”为把手,组织创作“蜀人原乡”“古三贤”“今四杰”故事及文化文艺作品,以文学、舞台剧、音乐、舞蹈、书画等文艺形式,创响“乡里乡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挖掘地方特色,厚植传统文化。依据“佛山橘海”“剿匪记忆”等富有雁江底蕴的特色文化,打造晏家坝乡村公园、含英博物馆、川南剿匪记忆馆、丰裕镇镇史馆等文化载体,深入挖掘晏家坝三崇堂文化、丹山孝慈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文旅品牌,在促经济发展的同时,继承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乡土情怀,让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雁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雁江区正大力推进“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挖掘乡土文化、民间文化,使文体活动“接地气、聚人气、有灵气”,着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以乡村文化建设促乡村振兴,提振乡村精气神。
落实“三化联动”发展战略
形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今年7月,雁江区委六届六次全会再次细化了“三化联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化层面展示“三化联动”成效的有效手段,是让群众享受“三化联动”成果的有效载体,也是“三化联动”新型城镇化软实力的直观呈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正蓄势而发、谋势而动、乘势而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雁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熊宇表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就是把文化传承发展成果进行具体化、形象化,通过阵地空间布局、文化活动开展等具体方式,让群众享受文化建设成果。”
目前,《雁江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专篇)》已经编制完成,由雁江区委宣传部牵头,雁江区文广旅局、教体局、自规局等部门配合,因地制宜,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规范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实;从分步实施,到逐步完善,雁江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雁江乡村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肖正君 宋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