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都7年的校地合作“老友”如何实现创新与转化的“双轮驱动”?

来源:成都科技 时间:2023-11-10 17:48:02 编辑:邓书琴 点击:
10月,兴隆湖畔,一场以“绿色低碳建圈强链,产研共创能联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举行。来自能源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机构代表齐聚蓉城,共话能源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共促创新链与产业链“牵手”发力,共谋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让科技成果精准有效转化,使创新资源融会贯通。”谈及峰会带来的价值,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研究院有着自己的一套创新“打法”。
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双轮驱动”?走进位于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研究院,找寻其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01 硕博人才占比超70% 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
2016年3月,为落实“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2+2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会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的清华四川院正式设立。
“当年,从北京飞来成都筹备建院工作的只有3个人,我们就在临时办公场所着手搭建组织架构,探讨研究方向,招聘工作人员……”对于研究院的起点——海昌路旁的几间集装箱“办公室”,刘毅记忆尤为深刻。
而如今,从刘毅办公室的落地窗望去,就是湖心生态成势,湖畔创新如林的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研究院便伫立在这片创新沃土的核心区。给刘毅最深的感受是,成都这座科创之城惊人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充满活力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给成都带来了无限的科技创新生机。”
“人才其实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如果你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想要创新突破是很难的。”刘毅说道,研究院一方面充分导入清华大学的人才资源与创新团队,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培育机制,在一个个实践项目中孵化出优秀的本地团队。
既筑巢引凤,又固巢留凤。随着成都对创新人才吸引力的不断攀升,研究院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其中,硕博人才占比超70%,海外人才占比20%,而平均年龄只有33岁,逐步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充满活力的优秀队伍。
“人才想来并且留得住,这与城市的科创氛围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蓉工作生活七年的刘毅,感触颇深。“吸引人才扎根成都的不仅得益于城市的科创活力,还有这里优厚的人才政策和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刘毅看来,成都是一个地理格局非常特别的城市,既可以在公园里面搞科研,也可以在老城区体验烟火气带来的幸福感。“近年来,随着成都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有科研项目经费支撑,还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这些支持条件给予了年轻科研人才留在这里的理由。”
02 采取多元成果转化路径 让技术产生价值就是有效的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如何用创新成果转化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刘毅认为,成果转化的方式是多元的,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形式,只要能让技术为市场产生价值的,就是有效的成果转化。
在研究院里,这样的成果转化理念可以说是共识。研究院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达到20家,其中,准独角兽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产值超10亿元。
走成果落地转化,企业孵化之路。离研究院不到百米的大楼里,坐落着研究院孵化的首家企业——四川易冲科技有限公司。从清华校友创业团队到一家准独角兽企业,再到近期完成数亿元的战略轮融资,如今易冲已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充电产业领军者。
走引进清华大学技术团队,落地项目之路。研究院能源传感及通讯研究所依托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成立后一直开展技术验证和攻关,研制了多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传感及能量收集等基础技术,如今已孵化成都清蓉深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转化。
走技术成果应用,服务市场之路。研究院直流研究所是这条转化之路的“代表”。截至目前,直流研究所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相关成果在张北直流电网、珠海三端直流配网工程、东莞交直流混合配网工程、苏州中低压直流配网工程等国家级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以市场对技术的需求为导向,用多元路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为企业与市场创造价值。”刘毅简要总结道。
03 260余个项目在川落地 承接国家重点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双轮驱动”
“接下来,我们希望涉足更多的交叉领域,并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刘毅说道,以技术成熟度为标准,研究院将在现有成果转化、延伸创新的基础上,向原创研究与产业放大的两个方向努力。谈及下一步研究院的发展,刘毅用“顶天和立地”来概括。
承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是研究院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导入创新资源,面向产业需求承担高水平科技项目,培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生动“缩影”。在他看来,这是研究院“顶天”的事。
目前,“顶天”这件事研究院已然在路上了。数据显示,研究院已建立高水平研究中心10个,建设高能级实验室8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超10亿元,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5项,一大批能源电力成果在重大工程中得到示范应用,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区。
“立地”同样重要。“服务成都乃至四川的高质量发展,也是研究院的主要方向。”刘毅介绍道,针对四川发展需求,推动260余个项目在全川17个市州落地;此外,成功举办6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为500余项清华大学创新成果来川转化“铺路搭桥”,实现了清华大学创新成果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为促成更高质量的互利共赢打下了坚实基础。(选送单位: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