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沙湾区以党建引领人才、资金、要素聚集,做实集体经济“消薄壮大”文章,实现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生态变业态、颜值变产值,全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复合、“八仙过海”,集体经济质量效益阔步提升。
夯实组织基础。将党全面领导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书记领衔。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区、镇、村的“书记工程”,区委主要领导任一线总指挥,持续抓实集体经济“脱空、消薄、壮大”,累计打捆项目31个、统筹资金3.7亿元,喊响“凡是存在空壳村的,镇党委书记年度考核、村绩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明确职责任务“硬杠杠”。二是联盟聚力。打破行政壁垒,将19个扶持村、1个试点社区组建集体经济“20强联盟”,推动同业共建、政策惠建、平台联建、龙头带建,实现强强联手、强弱联合,力争达到扶持村年收益“10万+”,帮扶村年收入“3万+”;精准匹配14个“后援团”部门,面对面解决问题,统一注册“20强联盟”公用商标,在戏剧小镇开办集体经济生态直营店,开展“舌尖上的扶持村”“扶持花开”系列推介,形成抱团发展的裂变效应。三是制度激活。在全市率先出台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向第三方公司购买线上代理记账“云服务”,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最高可将当年经营性收益的20%作为村干部薪酬,既管住集体的钱袋子,更激励村干部撸袖子。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把要素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在人、财、物上重点倾斜。一是培育“绿领人才”。落实“一肩挑”干部“两管一报告”制度,实施“头雁提能”计划,鼓励村干部提升学历和能力,为200余名参学村干部发放补助近60万元,全区村(社区)书记、“两委”班子学历在大专以上(含在读)分别达100%、89%。成立全国首个佛手柑“村博士工作站”,7名“双一流”大学博士“飞地”助力药性检测、产品研发等,创收5000余万元,沙湾川佛手产量做到全国最大。二是突出资金“赋能”。推出“红色金融”五条措施,通过组织共建、选派金融委员、信贷支持等方式,累计向74个村(社区)授信5500余万元,扶持村最高可贷款200万元,有效防止资金“卡脖子”。三是配套建设“加持”。在全区年度可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确定5%的比例刚性用于村集体经济,将扶持村优先纳入乡村规划范畴,在水电路网通信等基础设施中倾斜保障,为发展留白留绿、夯基垒台。
探索模式创新。紧扣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区位优势等情况,提出3类9型发展模式,“一村一策”确定发展路径。一是产业主导类。一产奠基型,通过发展规模产业、试行小众品种、推广道地药材等方式,将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化为凝聚人心的实践;二产提质型,发展冷藏、烘干等产地初加工,生茶变熟茶、鲜果变干片、果参变果酒,实现一季产品四季卖;三产增效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品牌增值型,推广“一村一标一码”,帮助产品出村、进城、闯市场,魏槽村每年仅商标使用权就盈利2万元。二是资产主导类。盘活造血型,实施村级闲置阵地“五个一批”行动,太平镇将7个扶持村“闲资产变活资本”,“腾笼换鸟”建成车间、厂房、农商中心8个;服务增收型,购买洒水车、挖掘机等固定资产,为村域内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入股分红型,依托龙头企业获得稳定收益。三是改革主导类。离任“续航”型,鼓励有能力的离任村干部担任村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一举双赢;土地撬动型,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喻坝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双山村整理撂荒地栽种行道树,葫芦坝村以土地所有权入股企业占股10%,实现化土为金。(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