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口河区聚焦货车司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通过搭建一个“微平台”、建立一张“微清单”、讲好一场“微故事”,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查找统计难、教育管理难、权利行使难问题,不断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序、学而有效、暖而心齐。
搭建一个“微平台”。与行业部门、辖区内“两新”组织密切沟通配合,采取上门访、电话访以及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等方式,深入院落、门店、工地,为全区流出党员和流入党员建立“红色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通过邮寄“红色包裹”、发放“党性礼包”“口袋读本”等方式,向流动党员赠送学习资料1000余份,督促党员离乡不离学,同步打造“云上”支部,组织流动党员跟进参与理论学习30余场次,积极开展互动讨论,交流发展资源,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
建立一张“微清单”。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履职尽责“微清单”,明确流动党员权利和义务20条,同时依托积分管理制度,把流动党员接受学习培训、志愿服务、流动党员先锋岗、党费缴纳等多方面表现予以量化积分,将模糊考核变为数字考核,月底或季度及时录入“微清单”台账,作为年终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励流动党员在所在岗位、所在社区展现先锋模范形象。
讲好一场“微故事”。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流动党员服务区”“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10余场,发现培养一批优秀流动党员、优秀流动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先进流动党员党组织,同时通过“院落坝坝会”“邻里会客厅”等方式进行宣传报道,确保学有标兵、做有榜样。不断深化政策引导、乡情感召、环境吸引等举措,细化创业培训、农业补贴、信用贷款等扶持措施,吸引在外流动党员回乡投资兴业,参与乡村振兴,搅活“归雁经济”。(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