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号作品:【系列报道】坐标中国|迈进深地!从地下2400米实验室仰望星空

来源: 时间:2023-01-13 10:15:57编辑:刘奕麟

地下深处,仰望星空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今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在世人的眼中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既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又使人感到好奇和向往。
主导宇宙演化的洪荒之力到底是什么?占宇宙95%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探测暗物质对揭开宇宙奥秘至关重要,暗物质、中微子、恒星演化、元素形成,这些前沿科学研究将为人类认识宇宙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科学研究苦苦探寻的答案,也许不在浩渺星空,而在2400米地下深处。
在这个由清华大学与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合作共建运行的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在这里“仰望星空”,寻找那最“弱”的光,向更深邃的宇宙奥秘“进军”!

向深地进军,打造中国首个“世界最深”
暗物质、中微子、恒星演化、元素形成……这些前沿科学研究将为人类认识宇宙带来革命性的突破。选择在深地“仰望星空”,是利用山体阻挡宇宙射线的干扰,为科学实验提供最“纯净”的环境。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之前,深地实验室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利。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建设,从本世纪初开始。世纪之初,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将锦屏大河湾截弯取直,建设两座世界级水电站。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连接两座电站的锦屏山隧道贯通,正在苦苦寻找暗物质研究场地的清华大学敏锐意识到这里是开展暗物质研究的绝佳场所,迅速与雅砻江公司取得联系。
锦屏山隧洞是世界上埋深最深的隧道之一,建设过程中多次遭遇大流量突涌水,遭遇较大规模岩爆1200多次,被国内外专家称为地下工程施工中的“癌症”。在此基础上扩挖建设实验室,稍有不慎,会再次引发岩爆、塌方,对原有隧洞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对锦屏水电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影响。
面对种种风险与挑战,国投集团毅然决定支持国家基础科研,由雅砻江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建锦屏实验室。通过科学论证解决安全风险,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实验室建设。2010年12月,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投运,成为我国首个、也是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
2014年,清华大学与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规划建设更大空间,能容纳更多实验组的实验室二期项目,将地下可用实验空间由原来的4000立方米增加到30万立方米,同时在一期、二期工程基础上,提出建设“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项目。该项目最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并于2019年7月20日启动。作为前瞻引领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为中国深地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一项新的国之重器。

锦屏山隧道入口
攻克“地下2400米”极限挑战,建设最“纯净”的实验室
在地下2400米的地方“仰望星空”,是因为地下实验环境能降低宇宙线对科学实验的干扰,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的实验研究,除控制宇宙线通量外,还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本底”,让实验处于“纯净”的环境中。
在这大山深处,隧洞之中,想要建设最“纯净”的实验室绝非易事。深地环境本身氡气含量偏高,富集效应会进一步增大氡气浓度,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实验室建设所需的钢筋、水泥、骨料,以及实验仪器设备等都需要满足低本底要求,降低对实验的干扰。
成功的路上困难重重、满是荆棘。锦屏大设施工程建设在国内没有先例,没有任何借鉴的工法和标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地环境对科研是优势,对工程建设却是巨大的挑战:空间有限、洞室纵横、环境复杂,极大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锦屏大设施对工程质量要求严苛,也对施工技术、工艺工法、施工组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3年来,各参建单位、高校、设计院通力合作,不断攻关,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道路,在满足地下实验室低本底辐射值、氡气抑制、表面洁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防水措施,做到防排结合,刚柔相济,实验空间耐久适用,突破该项技术瓶颈,更是首创防水抑氡工艺。
处于地下深处的建设者们殚精竭虑、攻坚克难,极力破解着“挑剔”的建筑材料、设备、工艺、质量等方面的诸多难题。中建集团正在施工实验室二期,创新使用10层复杂结构,将岩石产生的水和氡气屏蔽在实验室之外,所有设备、材料均特殊定制,做到辐射最低,以保障未来科学实验的精度。实验室所用的建筑材料、实验器材等全部定制生产,每批次材料均需进行低本底辐射检测,在探测器核心区,要求放射性核素含量小于10微贝克(每秒有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时,其放射性活度即为1贝克)每公斤的超纯材料,非核心区材料也要求小于每公斤1毫贝克。
大国重器的建造离不开“大国脊梁”,在地下2400米,聚集着中国极深地下科研和建设的国家队,他们向极限挑战,建设世界最“纯净”实验室,众志成城打造出这座“国之重器”。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示意图
开放共享,打造全球深地科学研究“圣地”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成立之初,清华大学CDEX实验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PandaX实验团队入驻锦屏地下实验室,主要开展暗物质探测方面的研究。
2400米深处的锦屏地下实验室,犹如探索宇宙星空的“发现之门”,科学家们在这里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助力我国暗物质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推动了我国相关基础前沿领域迅速发展。2020年12月,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这建成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并成功出束。科研团队对“圣杯”反应(直接影响恒星演化进程的12C(α,γ)16O核反应,被誉为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圣杯”反应。)等进行直接测量,灵敏度、统计精度、曝光量、能量范围均为国际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顶尖科研团队也相继入驻,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实验平台,实验组研究方向愈加丰富,新的研究成果捷报连连,吸引着更多科研需求。
2024年,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将建成投入运行,将成为具备极低氡气浓度、极低环境辐射、超低宇宙线通量、超洁净空间等优势的国际一流深地实验室。
未来,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将持续吸引国内外顶级科学团队入驻,形成暗物质探测、核天体物理、生命科学、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开放共享实验平台,成为全球深地科学研究的“圣地”。

清华大学CDEX团队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进行研究
中国深度,央企担当。当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召唤与个人价值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深处汇聚,一曲击鼓催征、奋楫扬帆的壮美诗歌激越奏响。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建设者们满怀豪情,投身支持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伟大事业,在人类科学史上,中国人注定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非凡十年:中国的十个维度

2012年——2022年,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人民书写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代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同维度的独特标识记录下中国的非凡十年。
中国高度

这是对梦想的攀登。
8848.86米!2020年5月27日,五星红旗再次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
成功登顶的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与珠峰大本营连线,实时传播高清视频画面。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在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测量工作(2020年5月27日摄)。新华社特约记者扎西次仁摄
5G信号如何抵达世界之巅?
2020年4月,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40名铺设组成员肩扛传输光缆,带着46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在冰川山路跋涉,运送近8吨的建设物资,完成特种传输光缆铺设。
海拔6500米——4月30日下午,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投入使用。加上此前在海拔5300米、5800米建成的基站,5G信号已实现对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峰顶的覆盖。

刷新高度的,不只是5G信号。
世界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穿行于雪域高原,最高海拔3650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四川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站,海拔5068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并网光伏电站——西藏羊易光伏电站,海拔4700米;
……
中国的发展达到崭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提升到114.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高到超过1.2万美元,多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
追求、抵达、再出发,中国人向上攀登的脚步不会停歇。
中国速度

2021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中国继续引领世界铁路技术的突破;“九章”“祖冲之号”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

这是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速度,折射科技实力的提升——
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400”。37年、7年半、4年多、33个月,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个“百次发射”所花费的时间,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

速度,凝聚发展进步的动力——
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1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速度,彰显社会制度的优势——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10多天时间里拔地而起,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提升,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次次快速出击,体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中国跨度

经过近300天的飞行、4亿公里的奔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
嫦娥四号首探月背,距地球约38万公里;

这是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拍摄的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画面(2020年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运行于平均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探火”“奔月”“逐日”,跨越星球是我们从未停止的脚步。

跨度,丈量着时间与空间,更记录下新时代中国奋力前行的铿锵步伐。
放眼神州,以“跨越”实现“联通”。一个个重大项目,跨越山川,跨越江海,让流动的中国更显活力。
伶仃洋上,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一条巨龙,一桥飞架三地。
天山之上,乌尉公路“咽喉”工程——全长22.1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这条“雪域天路”将穿越天山,成为贯通南北疆的幸福之路。
放眼神州,以“创新”促进“跨越”。一个个高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注脚。
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机成功获颁型号合格证,成为我国大飞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C919立项至今15年,攻克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

这是在陕西省蒲城县拍摄的C919大飞机的试飞机(2022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10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在一批中央企业攻关带动下,中国高铁、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
中国精度

2020年12月6日清晨,一份“宇宙快递”正在交接。21秒内,一“抱”一“抓”,一次堪称“教科书式”的交会对接,让历经千难万险采集到的月球样品一气呵成踏上来地球的路。
“太空穿针”惊险浪漫,背后有百公里测量范围内、测距精度达0.2米的微波雷达保驾护航。
国之重器,累积于每一次对精度的追求。0.01毫米,这是极小径铣刀的直径,仅相当于八分之一头发丝粗细;±0.06角秒,这是纳米时栅的最高测量精度,相当于360度圆周内任意1度的六万分之一,达到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
致广大而尽精微。
涉及9000多万人的脱贫攻坚,需要前所未有的精准到人——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需要规模巨大的精准组织——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翻开擘画中国2021年到2025年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大”文件中却有不少“细”安排: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中国追梦路上的鲜明特色。
中国深度

世界最深的实验室在哪里?
四川凉山,锦屏山隧道中部,2400米地下,有一处安静地点——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这是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锦屏山隧道。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便在这隧道中部,上方是巍巍锦屏山(2014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建设深地实验室,曾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本世纪初,锦屏大河湾建起两座水电站,后来隧道贯通。正在寻找暗物质研究场地的清华大学,联系到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希望利用隧道开展研究。仅用一年半时间,实验室建成。
与国际其他的地下实验室相比,这座实验室岩石覆盖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可用空间大,正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在这里,中国高校取得近30项暗物质研究成果;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测量灵敏度、统计精度、曝光量等均在国际领先。

中国不断向未知的空间开拓,向科技的极限求索,挺进深海、进军深地、探索深空——
深海——2020年,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深井——2022年,塔里木盆地,中国石油首口超9000米的深井鸣笛开钻,标志中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更进一步。
深空——“中国天眼”,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由佳木斯深空测控站、喀什深空测控站、阿根廷深空测控站组成的中国深空测控网,测控覆盖率达90%以上。
中国力度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一座拱形大坝横亘在高耸的山谷间,承受1650万吨的最大水推力。

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这个被称为“胖五”的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起飞重量约85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
湖南株洲,单机功率28800千瓦、牵引力2280千牛的“神24”电力机车,能在12‰的坡道上牵引1万吨货物列车……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10年来,我国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我国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6亿户,带动就业近3亿人,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源。
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一系列制度创新催生巨大内生动力。从司法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一批批改革实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增进人民福祉。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取消外资逐案审批制;授权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经贸平台……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激活自身发展的澎湃春潮,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厚度

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近年,我国东北地区正在进行黑土地“保卫战”,通过推广农业科技等措施,夯实“大国粮仓”根基。以黑土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为例,根据多年监测数据,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

这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已完成播种的黑土耕地(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底子厚,底气才能足。土地如此,发展亦然。

今日中国,正在厚植创新的基础。10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曲线迅速上扬,2021年为1817亿元,年均增长15.4%。
今日中国,正在传承创新厚重的文化。1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复兴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熔古铸今、激活经典;博物馆热、文物热、非遗热纷纷兴起,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
今日中国,正在打造雄厚的实力。我国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使我国实体经济底盘更稳、产业升级根基更牢,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网络零售市场。
厚积薄发,才能走得更远。中国人将继续踔厉奋发、脚踏实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密度

今年,一款新的动力电池在中国问世,能量密度达到255瓦时/千克,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
2012年至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85%,国土经济密度明显提高。

小到电池能量密度,大到国土经济密度,提升意味着什么?
简言之,质量高了,含金量高了。
所谓“寸土寸金”,今天的中国,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不断探索,让“寸土产出更多的金”。
“密度”提升,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入手。“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水耗强度分别下降26.4%、34.4%、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58%。

这是中铁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货运中心的新能源汽车停放场(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密度”提升,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比2012年跃升23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无论是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产业,还是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都是各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注解。
“密度”提升,需要产业提质增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借助新能源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愿望正走向现实。
中国广度

2022年7月,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克罗地亚,一座长2440米、宽22.5米的公路斜拉桥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称赞这座桥“实现了将克罗地亚南北领土连为一体的夙愿”。
4年前,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中标大桥项目,这是中国企业首次中标欧盟基金项目。

这是在克罗地亚科马尔纳拍摄的由中企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仪式上的焰火表演(2022年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学军 摄
像佩列沙茨大桥这样的工程,正成为中国贡献的崭新地标……
在希腊,中远海运集团运营的比雷埃夫斯港,不仅是希腊最大港口,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现辉煌,蒙内铁路让非洲运输更便捷……

在这个蓝色星球,中国与世界更加联通——
平均每分钟有7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吞吐;
平均每天有40多列火车在中国与约200个欧洲城市间穿梭;
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国家级“展会矩阵”,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中国发展惠及全球。
今天的中国,“朋友圈”扩大。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
中国温度

从百姓不断改善的生活,最能感受中国发展的温度。
大凉山腹地,绝壁千仞。一座2556级的钢铁“天梯”,让“悬崖村”告别下山需要爬17段危险藤梯的历史,村民搬下“悬崖”,开启新生活。
历时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3.5亿人次的农村学生,吃上营养均衡的餐食,这得益于我国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

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中心学校食堂,学生在吃营养餐(2021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10.4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近3700万老年人正在享受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
13.6亿人参保基本医疗保险,能用更低的价格、用上更多的新药好药,不少人开始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
这样的温暖,日渐充盈着中国人生活的不同切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将有更暖心的日子。
国资小新:坐标中国|迈进深地!从地下2400米实验室仰望星空

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也许没有意识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繁星正以惊人速度离我们远去,主导宇宙演化的洪荒之力到底是什么,占宇宙95%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在位于雅砻江锦屏山隧洞中部2400米的地下深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正在孜孜追求着答案,这座地处深地的实验室主要开展暗物质、中微子、核天体物理等前沿基础科学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深地实验室
在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之前,深地实验室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利。本世纪初,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将锦屏大河湾截弯取直,建设锦屏一级、锦屏二级两座世界级水电站。
2008年8月8日,连接两座电站的锦屏山隧道贯通。正在寻找暗物质研究场地的清华大学快速联系到了雅砻江公司,希望利用锦屏山隧道的绝佳条件开展研究。国投集团支持国家基础科研由雅砻江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建锦屏实验室,通过科学论证解决安全风险,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实验室建设。
这个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锦屏山隧道中部的实验室,深藏于山体覆盖厚达2400米的“极深地下”,这里宇宙线通量只有地面的一亿分之一,成为全世界最深最大最“纯净”的深地实验室。
深地实验室里研发了哪些黑科技
这里是距离破解天体演化密码最近的地方。2021年,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在这建成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并成功出束,助力探索恒星能量来源和元素产生的奥秘,其测量灵敏度、统计精度、曝光量、能量范围均为国际最高水平,标志着我国深地核天体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暗物质研究领域,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已在该实验室取得近30项国际领先成果,助力我国暗物质研究从跟跑到领跑。锦屏实验室还同步开展中微子探测、深地医学和岩石力学研究,也为国家提供土壤、海水气溶胶等辐射检测。
2022年8月,“极低辐射本底测量实验室”成立,成为国际一流的辐射监测平台。
在2400米深处建一座深地实验室有多难
深地对科研是优点,但对工程建设却是挑战,中国建筑正在施工实验室二期,创新使用10层复杂结构,将岩石产生的水和氡气屏蔽在实验室之外,所有设备、材料均特殊定制做到辐射最低,以保障未来科学实验的精度。
深地建设现场400人,安全有序工作离不开智能建设的功劳,建设团队开发工程建设智能管理系统打造世界最深智能工地。
2024年实验室二期建成,将邀约更多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形成深地物理、生命科学、岩石力学多学科交叉的世界开放共享科研圣地。(选送单位: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