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乡”飘“药香” 文星出“良方”

大竹县文星镇中药材发展“三步走”结硕果 拟投资10亿元野菊花项目有望近期动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0-02 21:57:26 编辑:尹岚 点击:
“秦巴无闲草,草草都是宝。”文星镇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适宜的气候环境,成为优质道地药材的天然产地,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在2023年中药资源普查中,发现药用植物121种,其中人工培育栽种超30种,是达州市首批三星级“秦巴药乡”。
文星镇地处大竹县东南部,铜锣山下段东侧,整体呈“凸”字形,因境内有文星阁而得名。沿着大竹县山后竹石公路径直走,老远都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实习实训科研基地”矗立在文星镇莲花村境内道路旁欢迎八方来客。
继续往前走,公路两旁“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精华”“弘扬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发展”的宣传语格外醒目,直接映入远道而来的中药材客商眼帘。
近年来,该镇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线,抢抓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片区的有利契机,坚持党建引领,狠抓产业振兴,围绕“中药材、生猪、糯稻、油樟、有机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文章,创新发展立体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引进中药材产业,稳步推进“培育试点基地-党员示范带头-全域覆盖种植”的中药材发展“三步走”战略,目前全镇共计发展丹参、白芷、川芎等中药材种植10000余亩,拟投资10亿元的野菊花项目也有望近期动工。
培育试点基地  金秋时节是川芎种植的重要时期。在龙门村四组的小河边,整齐划一的稻田里,川芎幼苗已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稻谷收割后,文星镇龙门村党委书记王成几经周折引进中药材老板通过土地流转,在龙门村流转稻田200亩种植川芎。“川芎是今年9月种,次年3至5月收,亩产鲜货一般能达到1800斤左右,干货500斤左右,预计每亩投入2000到3000元,业主可净赚2000元左右,农户也能额外获得几百上千的收入。”据王成介绍,“为抓住最佳时节种下川芎,稻谷刚收,中药材老板就开始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筹备种植川芎,从现在到收获川芎时间段归业主,次年4月份又把土地整理好后还给农民种植其它,真正做到了稻田不闲,农民不闲。而农民把土地提供出来,翻地平整稻田资金由中药材老板出,农民又被返聘帮助种植中药材,每小时按10元计费,这种培育试点基地,对农民没有一点风险,所以很受农民欢迎。”
之所以把种植基地放在河边,王成是这样解释的,“万一明年缺水,耽误水稻种植咋办?要知道水可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确保不影响农民种植其它,我们支持业主傍着河边先试着发展,即便出现问题取水也方便,这是我们必须替老百姓考虑到的。”
据了解,近年来,大竹县文星镇积极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子,依托“党支部+订单农业+农户”,引进业主种植中药材,不断寻找群众致富增收的新良方。
“在我们山区,日子要过好,就得下功夫种好药材。我们文星镇种植中药材靠‘送+不变’的理念,通过‘送’种子、‘送’技术的方式,为农户节省成本;我们成立了中药材技术专班提高种植水平,专门开展种后技术跟踪服务。此外,依靠订单农业,在市场行情低于订单农业按照协议收购中药材,高于行情随即涨价的方式收购中药材,保障农民利益,提高种植积极性。”文星镇副镇长刘红感触很深,“2021年到2022年先后建立100亩的‘丹声魅语药材种子园’和150亩的‘福安仙草堂中药种苗基地’,为辖区中药材种植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解决种源问题。”“在今年7月收购白芷那时候,每一天都很闹热,村上通过‘村村响’喇叭反复播放中药材收购信息,也通过‘文星镇乡村振兴’微信群反复提醒,确保农户都卖个好价钱。”
 “村党支部先签订单协议时说的白芷3.5元/公斤,今年行情好,给我们涨到了4元/公斤,药材种子还不收我们的钱,这样算下来,我一亩要多卖750元。”现年65岁的方斗村二组村民王大华夫妇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在家里种中药材,仅这一项就有16000多元收入。
不只是王大华,文星镇还有很多因中药材种植而受益的农户。
红五月村五组李秋容种了2亩白芷,卖了3000块钱,农闲时还到村集体基地、油樟基地打零工,每天也有50、60元工资,这也是一笔不贴家用的额外收入,她感到很满足;一组黄学祥家种了9分地,行情好时卖了2000来块钱。当问他们今年还种不?他俩异口同声地说“能挣到钱,咋不种?”李秋容计划今年再种2-3亩,黄学祥表示计划再种3-4亩!
党员示范带头  文星镇部分的农户现在已养成了种植中药材的习惯,越来越多的农户还主动找村委会要中药材种子。但回想在2021年初决定推广中药材种植的状况时,红五月村党委书记王文兵还心有余悸,他说,“当时镇上下达任务时,真还是有点担心能不能完成。因为有个种花椒的业主和农户因意见不统一刚刚撤资一走了之,留下的烂摊子让人头疼。如果马上推广,不只是老百姓反感,我们当村干部的自己也犯难啊!”
“我是2021年4月来到文星镇工作的。文星镇属于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究竟怎么干?如何合理合法地实现老百姓的增收?”文星镇党委书记黄太章决定不打无准备的仗,他说“传统农业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愿望了。于是,我们前后花了一个月,率队到了泸州、成都、遂宁、中江等地考察走访;我们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文星把脉问诊,反复论证。如何确定人来种?种什么?种子钱谁来出?我们最终决定按照‘镇上引导、村上主导、党员带头’发展思路,采取‘培育试点基地-党员示范带头-全域覆盖种植’的中药材发展‘三步走’战略,集中培训,统一思想。我们的想法是要么不‘放炮’,要么就放响,绝不能放个‘哑炮’。我们决不准再犯‘人在产业在,人走产业死’那样的死循环。”
黄太章时常告诫班子成员,产业真要做起来的话,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发动老百姓自愿种植,而要老百姓愿意种植,敢于种植,就必须提前化解老百姓所担心的问题。于是,该镇一班人主动作为,主要领导多次跑省农科院,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文星镇与省农科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省农科院的新品种中药材优先放在文星镇来种植,而且新老品种种子免费提供,省农科院还负责帮助培训村组干部、技术能手。镇上为了配套发展随即设立了中医药发展专班,招聘了3名专业技术人员做技术保障,力争小问题自己镇内消化,大问题专家远程指导。今年又和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科研、实习、实训基地,为中药材种植插上科技翅膀上了双保险。       中医药发展要自立自强,底气在于基本功。据了解,2022年文星镇共有53名党员带头发展种植中药材,做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头人。通过各村社党员干部带头先种、试种,为群众做示范,积累种植经验,打消农户种植顾虑,切实解决中药材种植推广难问题。据刘红介绍,黄书记常说,中药材种植不是栽“盆景”而是要让老百姓增收。文星镇的党员始终冲在前面,积极地为中药材发展“搭桥牵线”,为“金宝贝”们找到更好的“婆家”,帮助农户获得更多的增收。
全域覆盖种植  辐射带动,才能解决乡村振兴持续增收问题,真正实现规模效应。通过前两步技术经验积累和销售渠道开拓,解决中药材种植效益问题,文星镇着实让农户看到了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前景和效益。以点带面,全域辐射,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主动投入到中药材种植发展之中,“要我种”变为“我要种”,为自己创利增收谋出路。通过前期发展,党员干部带动786户种植户种植中药材,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今年,文星镇共种植中药材10000亩,目前已经采挖9000亩左右。
 “光提供原材料能让老百姓赚几个钱?如何依托中草药资源,加快构建医药产业链全链条发展格局,以中药材种植、中药产品研发和销售为产业链条,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力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文星镇党委一班人在成绩面前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中医药,看得见的是眼力、看得透的是眼光、看得深远的是眼界。“文星镇有种植野菊花的传统,而野菊新品种‘999YEJU1’已通过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查,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该品种具产量高、不易倒伏、药典指标成分蒙花苷含量高等特点,我们得知这一好消息后就立即启动方案,抢抓机遇与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华润三九集团和重庆浩善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来共同打造位列中成药感冒咳嗽类第一名‘999感冒灵’的原材料野菊花的大型生产基地。野菊花当年种植当年增收,每亩能增收3000-4000元。而且是采取订单收购野菊花,老百姓收入有保障。采取林下套种,叠加收入;坡地利用,增加收入。能有效解决‘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再加上发展‘二产’,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用量年超万吨以上。”黄太章书记对文星中医药事业发展呈现出的“加速度”面露喜色,“纵观全国,目前野菊花规模化种植基地少,仅在湖北襄阳、黄石等地有一定规模种植。我们这次能成功引进2家优秀企业来我镇投资,打造野菊花基地,这是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文星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果。未来三年,我们拟在核心区建成1000亩种子种苗研发基地,3000亩种植基地,同时建立一个共享制药厂,投资规模10亿元。在‘万亩核心种植产业园’核心区周边集聚发展万亩规模种植区,带动合作社、大户、农户等种植。这将是文星镇中医药产业发展新的里程碑。而且野菊花花期长,观赏性强,规模种植景观效果强,必将带动中医药+文旅形成新的经济引擎!我们正全力以赴配合投资方做前期筹备工作,有望近期破土动工。”
种植中药材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良方,更是乡村振兴最具潜力的发展之路。勤劳奋斗的文星人已给出答案,无论是平坦的土地还是崎岖的高山,如果让不同的药材组合在一起,让大地写“诗歌”以高山为“壁书”真正能实现“中医药+旅游”的一体化和中医药的“绿色发展”,老百姓的腰包将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将越来越多,“药乡”将变得更加“药香”。(李进权  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