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谱好“四部曲” 奏响振兴主旋律

四川甘洛《队伍建设 基层之声》系列(四十)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5-15 09:05:00 编辑:吕纪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各基层党组织要谱好人才引、育、用、留“四部曲”,真正打造出一支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打破基层一线面临的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瓶颈,切实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倾心“引”才 打造人才“聚宝盆”
人才是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智囊团”,要确保乡村有人才、有真人才、有实用人才,各基层党组织要做好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实际引进专项性、专业性人才。要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的意识,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相应地降低人才补贴的门槛,用普惠度更高的人才政策吸引八方人才,切勿盲目“跟风”,警惕唯学历论、唯年龄论等引才“一刀切”现象,避免出现本应群英荟萃的引才舞台“门庭冷落”,让人才引进目标和人才发展规划“背道而驰”的现象。要坚持“向外引才”和“就地取才”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地将引进人才理解为“买进人才”,只顾着引进外地人才,一心向外抛优质“橄榄枝”,搞厚此薄彼、重外轻里的人才政策,忽视发掘培养本土人才这一关键一步,让本土人才受到冷落,浇灭本土人才为家乡服务的满腔热情。通过发挥“地缘、人缘、血缘”优势,利用“乡情、亲情、友情”资源,让曾经“走出去”的人员“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宝贵经验、过硬技术以及丰富资源带回本土,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给人才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保障,增加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拓宽自我提升的空间,进一步凝聚人才带领群众致富、造福乡梓的磅礴力量,真正将归乡者的爱乡护乡之情变成建设家乡的热情,实现人才“回流”向“汇流”转变。
悉心“育”才 点燃人才“燎原火”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要并重并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为重要契机,建立密切的协作帮扶关系,达成多元化、个性化干部培育计划,推选致富带头人、党政人才去实地观摩学习、挂职锻炼,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践学习课堂,用心培养自己的人才,为其迅速成长、尽快脱颖而出提供机会,提升人才能力“引擎”。要制定“点单式”“需求式”培训方案,结合岗位特点和农村基层工作实际,做到“缺啥补啥”,邀请党校名师、部门业务骨干以及农技师,涵盖思想政治、业务技能、农业技术等课程内容,将培训课堂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致富带头能手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培育人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不断探索开发符合本地人才并具有实效的育才项目,通过实施系列育才项目,为人才“开窗”“架桥”,让人才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诗和远方”。
精心“用”才 激活人才“春池水”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如何让人才“留下来”且“干得好”需要在“用什么”“怎么用”上下实功夫。人才不能一引了之、引而不用、用而不优,需要围绕各自专业、兴趣、特长把人才用好、用活、用起来,让人才接受基层“练兵场”的勘查检验。一个人就算有再多的才华、再大的能力,如果没有施展的平台也是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才与平台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搭建好人才施展身手的平台,各地各行业部门要形成有效合力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利用,杜绝出现“人岗错配”“组织内耗”现象,实现“人岗相适”“能岗匹配”的目标,营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氛围。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下沉基层一线,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聚力为基层一线工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专业人才到专业岗位”“专业人才干专业事业”,全力构建“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的良好用人生态。
真心“留”才 构筑人才“强磁场”
筑巢引凤,凤来了如何“留得住”,关键还需先留心。针对基层一线人才流失现象要完善绩效考核指标,突出实绩导向,设定更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让实干成为人才的“最美通行证”,打破工资分配“大锅饭”制度,杜绝“平均主义”,让实干者更吃香、有为者更出彩。要在工资待遇上给予更多倾斜,同时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关于人才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拓宽人才落户、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的“绿色通道”,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支持有技能的乡镇居民、退役军人到农村“施展拳脚”,不仅要让远方的“客人”安心留下来,而且要把本地“主人”的劲头提起来,做到“一碗水端平”,在工作上给予人才一定的晋升空间,在生活上多加关心关爱,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以更专注的精力投身到扎根基层、建设基层、奉献基层的伟业中,持续提升人才扎根基层热土、建设基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马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