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汉源特色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建领航,“一盘棋”统筹协调推进
一是组织领导机构调整到位。成立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其余县级领导担任副组长,44个县级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工作调度会,制定印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联席会议、请示报告等机制,着力解决配合不优、机制不明问题。
二是工作压力传导到位。制定印发汉源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责任清单》,建立“通报—反馈—销号”闭合系统,推行“综合+单项”系统考评,44家成员单位主动认领7大类51项任务,实行“销账式”管理,着力解决压力悬空、落地不细问题。
三是主体责任履行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6个专项工作组,负责全县创建工作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督促落实,明确7名专员具体协调,组织召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协调会、对照《责任清单》专题听取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专项部署创建工作会等扎实履行主体主责。
突出三大主线,“一条心”凝聚创建合力
一是主线教育再深化。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三会一课”、“黎州讲堂”学习;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打造“红石榴”党建品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150余场次,受教育3万余人次;开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8期,培训500余人,印制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活动参与10万余人次。
二是主线宣传再覆盖。制定《汉源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方案》,为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农耕文明,致敬农民、礼赞丰收,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全民健身龙舟赛、唱响汉源、骑遍四川·2023年“环茶马古道”雅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愈加深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中新网、四川统一战线、四川民族博览,“大美汉源”“同心汉源”微信公号,“椒椒”抖音等平台,讲民族团结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创建宣传氛围愈加浓厚。
三是主线实践再融入。以“九进+”为载体,联合部门、民主党派和新联会、知联会、彝学会、藏学会等社会团体力量,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禁毒同行“粽”是情端午活动、“同运动·一家亲”全民健身运动会,民族团结进步道德评议以及送教送医下乡活动,使创建工作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强化典型示范,“一起创”推进全域提升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创建基础。以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发挥“聚人心,筑同心”作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抓民族文化传承,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积极实施民族文化“细胞工程”,在职业高中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编写彝文和彝族歌曲读本,创作《阿嫫》等18首彝族原创歌曲,打造汉源民族文化传承“桥头堡”。抓线上线下,将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入“黎州讲堂”,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携手新征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彝族年“火把节”,藏族“环山鸡节”传统活动。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县级一级图书馆、一级文化馆、21个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23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包含5个少数民族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4个村级综合文化室),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文化设施全覆盖。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培育先进典型。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九进”活动和创建先进评比。2022年,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0年以来,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2个,示范学校1个,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8个、示范单位52个、先进个人16人。打造滨湖社区、县税务局、职业高中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通过创建、命名和表彰,纵深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覆盖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稳步深入推进。
抓实三项计划,“一起享”共守民族团结
一是夯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联合县文体旅、县图书馆到凉山州美姑县开展“彝汉交流文化情·结对帮扶谱新篇”全民阅读合作交流活动,向美姑县图书馆、中小学校捐赠图书价值约9万元。举办“聚青春之火 谱青春华章”青年人才团结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引进人才等100余名参加。举办唱响汉源文化惠民活动,吸引包括西藏、云南、甘孜、阿坝等全国各地各族群众10万余人积极参与互动。
二是狠抓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举办春风行动就业现场招聘会,43家用工企业,岗位3000余个,5000余人次到场咨询了解,民族群众达成就业意向898人。针对民族群众开展职业培训480人次,涉及种植技术、电商自媒体、育婴早教等14个工种。发展“指尖”经济,开展彝绣培训班,邀请凉山彝绣传承人6人,培训学员600余名。
三是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将民族团结进步元素融入花海果乡(国家4A景区)、中国花椒博览园景区(国家3A景区),让游客在吃、住、游中共享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投入397万元建设彝族风情特色民宿,助力古路村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和窗口。今年1至10月全县接待游客546.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9亿元;古路村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增收300余万元。在富林镇太平村、皇木镇松坪村投入300万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线路。(康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