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固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中,石棉县各行各业将本职工作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围绕中心,多点发力,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着力宣传教育,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抓“关键少数”,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理论融入课程内容,抓好“关键人员”的学习教育。自“复创”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开展培训30余场(次),受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抓“全局推动”。通过红领巾宣讲团、青年讲师团、“大渡河勇士”、“启明心”等宣讲团深入学校,村(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活动达5000余场次,累计受众达30万余人次。抓“宣传渗透”。在高速公路出口、城区各广场等主要地段、交通要道、人流密集位置制作大型民族团结相关内容横幅10余幅,制作景观小品6个,宣传栏91个、花草牌30个,打造民族团结进步长廊1条。通过微博平台,石棉县融媒体中心、同心石棉、石棉青年等微信公众号推送民族团结知识与相关文章120余期次,浏览量达2万余人次。
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地区长效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中高山民族聚居区域群众大力发展花椒、黄桃、中药材、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引导低山河谷村组群众做好黄果柑、枇杷产业提质增效,黄果柑产量9.62万吨,产值5.43亿元,枇杷产量2.63万吨,产值4.47亿元,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闲置资产,抓好企地共建,打造集体经济“飞地模式”,争取“中省”财政资金2500万元,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18个,积极探索物业经营、资产盘活、合作经营、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五种模式”,2022年石棉县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共计787.46万元。强化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在各民族聚居区域开展枇杷、猕猴桃、中药材等种植培训技术。今年以来,合计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次,发放种植宣传手册3000余份。
关爱民族群众,教育卫生同步跟进
讲好普通话。全方位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办语言过渡班29个,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16期,2万余名少数民族儿童实现汉、藏、彝语无障碍交流。创新推行大集中高效识字法,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识字率提高2倍,实现学习成绩与民族融合双提升。用好助学金。发放2023年“彝路相伴”助学计划上半年助学金,向50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25000元。上好急救课。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进农村活动,特别是在彝族聚焦区的群众中认真落实“双语”教学,用彝语讲解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外伤包扎和卫生健康基本知识。2019年以来,全县共培训持证救护员986人,普及培训11540人次,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保障就业服务,优化群众工作环境
线上线下齐发力。举办“四川省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暨地震灾后援建就业帮扶石棉县专场巡回活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6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700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500余人。推广“石棉就业招聘通”微信小程序,县内外67家企业入驻招聘信息系统,发布各类岗位信息1100余条。情系户外劳动者。优化户外劳动者工作环境,科学设置户外劳动者驿站和服务站点25个,其中,工人文化宫户外劳动者驿站获评全国、全省“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通过“送清凉”的形式,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提供洗护用品等价值4万余元的慰问品559份。矛盾调解有方法。加强对各民族劳动者保护,化解纠纷,形成劳动争议调解与少数民族传统习俗良性互动的调解模式,建立彝族“德古”、藏族“路吉达克”民族自主调解阵地,用“民族话”“民间理”破解工作瓶颈,畅通少数民族职工劳动纠纷调解绿色通道。近年来,通过“德古”“路吉达克”调解阵地参与调解劳动关系、工伤待遇、劳资纠纷等案件78件,涉及职工820人,涉及金额75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打造民族地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好标杆”。(石棉县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