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族文化工艺产业 为壤塘非遗插上“腾飞”翅膀

来源:川经瞭望 时间:2023-06-11 18:11:00 编辑:戚译升 点击:
壤塘位于川甘青区域结合部,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康巴、安多、嘉绒三大区域文化交融孕育了多元的壤巴拉文化。近年来,藏香、藏毯等众多非遗传统工艺屡面失传困境,而壤塘县传统技艺培训却发展得火热,并相继建立传习创业园,设立唐卡、藏医药、藏陶等专门非遗传习所46个,不仅让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拾信心,还实现了活态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农牧民不离乡、不离村、不离牧的就业增收致富新模式。

悬天净土·壤巴拉
“染色、上经、过纬……一气呵成。”6月10日,在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永中地毯传习所内,一张张镶入藏式元素风格的藏毯映入记者眼帘。一旁,藏毯非遗传承人色青正忙着赶制一位北京客户订购的藏毯。“藏毯一共分为九个制作工序,平均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一张藏毯制作,材质多以羊毛、牛绒等原材料为主。”色青说,当前藏毯主要卖到北京、上海,未来还想让它们去到更远的地方。
色青是土生土长的壤塘人,17岁开始学习藏毯制作,7年时间,已经从成长为阿坝州传统工艺藏毯非遗传承人。“现在我们传习所一共有23人,其中有10人是非遗传承人,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项技艺,传承这项技艺。”色青满怀信心,未来将不遗余力地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声,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去。

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里,像色青一样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人还有很多。
“我们以藏药浴、推拿、按摩等项目为主的阿如藏康养馆不仅在阿坝州内开办,还走出了大山,开到了成都等地。”藏医药传习所负责人扎西娜姆向记者介绍了藏医药传习所开发研制的安神精油、护肤水乳、面膜等几十种产品。
扎西娜姆告诉记者,非遗文化不仅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对此,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还支持、鼓励“非遗人”走出去“深造”。这其中就不乏就有像拉木初一样的藏医药传习所学员。“13岁我便进入传习所学习藏医,多次在上海、江苏等地参加学习,不仅拓宽了思路,也改变了命运,让我从牧场上的一个放牛娃成为了医生。”拉木初如是说。

唐卡创作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提速,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壤塘县践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让非遗文化与动漫、瓷器、康养进行融合,藏陶、藏香、藏药护肤品、牦牛毛手包等一批非遗产品,热销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非遗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22年《阿坝州“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阿坝州将积极发展民族文化工艺产业,依托壤巴拉文化产业园、九寨沟鲁能胜地、茂县羌城等,重点发展藏羌织绣、唐卡、工艺雕刻、民族服饰、首饰等民族工艺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产品。围绕旅游发展民族文化工艺,着力研发和推广风光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红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工艺产业。

藏织绣制作
字里行间,“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工艺产业”不仅为壤塘非遗指明了方向,也必将为壤塘非遗插上“腾飞”的翅膀。
建设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建设玛拉雅文化发展中心,建设觉囊文化展示中心,打造茸木达棒托石刻公园……如今,漫步在壤塘县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村庄、每一个角落,一个个“小景观”串联成了“大风景”,串出了“悬天净土·壤巴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
截至目前,壤塘县建立省级非遗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11个;23个非遗项目在上海、景德镇、宜兴、深圳等地成立传习基地;觉囊唐卡多次走出国门,并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合同;梵音古乐在多个大城市巡演,让壤塘非遗文化产品真正地走向了大众,走向了世界。(川经瞭望 严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