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金河故道,解锁家门口的乡愁与远方

来源:成都水务 时间:2022-10-09 15:48:25 编辑:田恒铭 点击:
它是一条河,从西到东穿城而过,流淌在成都这片土地上,于千年的时光中,滋养着蓉城儿女。
它是成都的一条河,但许多人却未曾目睹过它的容颜,甚至听过它的名字。
它是一条长约五千米的河,如今,它只存在于老成都人零星的记忆里、老旧的地图上、人民公园300米的遗迹中。
它不只是一条河,它是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割不掉的历史与记忆,它承载着成都人的乡愁!
它,就是消失的金河。
1935年金河旧照
金河,又称金水河。是唐宣宗大中七年,为给成都城内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向城外排水,而修建的从西到东横贯全城的河流。
过去的金河,是一条十分美丽又造福万家的母亲河。金河两岸都是垂柳,流水潺潺,河边的居民可以在河里洗衣,不少鸭子畅游其中。明清时期,城内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大部分都是从金河运输进城。
1971年,为修建防空洞,成都市将金河断流,在上面修建拱形顶盖,建成防空洞,从此,金河在成都人的视线中消失。
几十年来,复活这条曾经穿城而过的古老河道,已成为很多“老成都”的夙愿,但由于城市的变迁和高速发展,复活之路困难重重,渐行渐远……
2022年,为留住金河历史记忆,保护和传承金河历史文脉,全面阐释金河文化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唤起成都记忆和乡愁,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打造了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现教育基地已全面竣工。
金河河情教育基地充分结合历史遗存,以桥梁为枢纽搭建起一条完整的河流文化脉络。在原金河流经的长富新城附近金河入水口、柿子巷、努力餐、人民公园等十二个点位采用场景营造和实地感受等方式,活态呈现金河水系原貌。
趁着国庆黄金周,我们一起去金河河情教育基地寻找历史宝藏,品味蓉城记忆,感受先辈们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吧!
寻宝第一站:长富新城探金河入水口
最初的金水河从西城墙外的郫江引水入城。郫江改道之后,从城西新开的西濠(今天的西郊河)引水,经过西城墙入城。
清代的成都西城墙也就是满城的西城墙,为了保证满城的安全,在西城墙下的入水口建有铁窗,称为水关,由军队看守,小船出人时才能打开。与此同时,在水关处还建有闸门,以防夏天的洪水。
这个入水口被老成都人称为水西门,经考证,其位置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消防机械厂内,即近年新建的楼盘长富新城范围内。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第一站金河入水口处,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以“红色记忆”为主题,以1949年在金河入水口附近的十二桥发生的“十二桥惨案”为历史背景,通过残破的城墙、自由报等元素,回顾了金河曾经见证的那段沉重的历史,唤醒成都人的红色记忆和爱国情怀。
同时,嵌入金河老照片、乌篷船和川西民居常见的木窗元素,展现了老成都独特的风情与民俗。
寻宝第二站:柿子巷览金河桥梁全景
青瓦、绿藤、木门……
书店、咖啡、甜品……
穿行在柿子巷,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在一幢幢古老的川西民宅中,正悄然孕育着各种新业态。在这里,古老与现代结合,传统与潮流相融,是最文艺范儿的成都。
转身隔壁,便是成都最著名的地标——宽窄巷子。在这里,川西民居风格更为突显,扎进宽窄巷子,你可以闲散地度过一个下午,感受时间的停驻,感受成都最闲适的生活。
与宽窄巷子相连的金河宾馆,一听名字,便知道它与金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些游客热衷的打卡点,都曾是金河流淌过、滋润过的地方。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第二站红板桥段,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就地取材,巧借柿子巷中川西民居特色青瓦墙檐,以川西民居的墙面为载体,复刻了金河桥梁全景和金河大事记。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考证,梳理了金河上的22座桥梁名字,并定位出每座桥梁所在位置。从唐朝开凿金河到上个世纪70年代金河消失,在这儿,你也可以一览金河悠久的历史。
寻宝第三站:“努力餐”忆金河边红色故事
成都的“努力餐”酒楼由革命烈士车耀先创办于1929年,坐落于当时金河河畔。
车耀先以“努力餐”老板的身份作掩护,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努力餐”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革命据点。到店里的革命者只要说出“一菜一汤”的暗号,餐馆就会提供免费餐饭。就这样,“努力餐”接济了许多生活上存在困难的革命者。
1985年,“努力餐”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定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成为我国唯一属于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餐馆。经过岁月洗礼,“努力餐”默然矗立,见证着成都从和平解放走向现代开放的历史进程,也蕴藏着先烈们的胸怀理想和“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不屈精神。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第三站通顺桥段,为充分保护历史遗存,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采用简洁、雅致的手法,设计制作了同“努力餐”建筑风格一致,以川西民居墙面为主体样式的金河故道标识。在每个地标上,都用文字和地图的方式标明了此处所在的金河的位置,同时,也提示了上一处、下一处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的点位位置。
寻宝第四站:人民公园寻金河仅存河段
金河已经消失,但金河没有完全被毁。从人民公园大门进入,在右边的拱桥下有一段小河,叫做金水溪,它便是金河的唯一遗迹。上世纪70年代修建防空洞时,这条长约300米的小河得以保留。虽然已经不再有潺潺流水,但总是还能见到一点历史的遗迹。据老人们回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少城公园(人民公园旧称)的金河中都还有游船出租,游客可以将船一直划到通惠门下。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第四站金河人民公园入口段,有一个朱红色的木质凉亭,凉亭内立有刻着“金水溪”三个大字的石碑,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在凉亭旁设计制作了金河故道地标。2021年,为回应市民期待,人民公园还对金水溪实施了水生态治理工程。治理后的金水溪建立了水生生物种群,引导生态系统自我完善,提高水体自净化能力,水质及通透度明显提高,水生植物长势良好。
寻宝第五站:金水溪终点忆壮士出川故事
在人民公园的东大门门口,屹立着一座标志性建筑——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
1937年抗战爆发,川人立即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战中。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人山人海,“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将士大会”在这里举行。于是,几十万川军,身穿破旧的军衣,踏上了抗日的征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为了民族存亡,川人奔向前线。中国的抗战军队中,平均六人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出川抗战的四川人民子弟达到357万,有64万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高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1944年,为了纪念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英雄们,邀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创作了壮士出川雕塑。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第五站人民公园壮士出川雕塑左侧,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沿用金河故道地标样式,结合红色革命故事,唤起红色记忆。
寻宝第六站:人防应急避难场所寻金河消失原因
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两国冲突的“珍宝岛事件”。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背景下,成都积极备战,将城市防空工程建设作为战备工作的重点,并决定充分利用河道修建平战结合的防空主干工程。
1971年12月15日,金河战备人防工程开始动工。金河工程施工采用专业队伍和义务劳动相结合的办法,除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人员参加外,还有在校学生及驻蓉部队参加,平均每天有义务劳动力8000多人。1973年,主体工程完工的金河人防工程长4800米,宽3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经过规模浩大的改建工程,金河结束了作为河道存在的历史,从地图上消失,惟余人民公园内正门前金河故道一小段。
如今,一号防空洞作为免费的市民纳凉点正式向市民开放,旧时的防空洞也有了它的新用途。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第六站人民公园人防应急避难场,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结合金河消失历史,沿用金河故道地标样式,旨在唤醒根植在老成都人心中的一抹乡愁。
寻宝第七站:天府广场看今昔繁华
在金河上原来有著名的正对着皇城正南方三个门洞的三桥,其位置在今天的染房街以西的人民南路上。金河上的三桥,是由三座相距约5米的并列小桥组成的,每座桥都有汉白玉的栏杆,因为皇城的大门是三个门洞,远看皇城就像是一个“四”字,而并列在金河之上的三桥,远看时又好像一个“川”字,所以就叫“望四川”了。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第七站金河三桥段,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以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为载体,将三桥那段繁华往事娓娓道来。如今,站在天府广场向人民南路望去,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旁边是春熙路太古里商圈,繁华依旧。
寻宝第八站:青石桥品成都烟火气
青石桥曾是金河上的一座小廊桥,青石桥是金河在市中心的主要码头之一,从而使运送市民生活必需品的小船在这里形成了市中心最重要的早市,主要交易粮油肉禽蛋蔬果等各种生活必需品。民国时期,金河的航运规模虽越来越小,但青石桥仍是成都市中心最重要的早市。改革开放以后,青石桥中街和南街成了城中心最大的水产品市场和花鸟市场(现已关闭),早期的“青石桥三绝”(肥肠、荞面、糖油果子)和农贸食品市场,以及今天仍然兴旺发达的水产品市场,使青石桥这一地名在成都几乎无人不晓。
如今的青石桥早已没有了河流、码头、行船,但为了留住金河记忆,成都市在青石桥街通过拱桥、泛舟等元素再现了往昔情景。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以河边鹅卵石为元素的地标,延续了金河历史文脉,丰富了场景内容,增添了历史氛围感。
第九站:向荣桥识金河“两头望”
金河河道不宽,河中的小船与锦江中的船只不同:一是船不大,只能载重三四百斤。二是不用舵、不用桨,只用不长的竹竿。三是不分船头与船尾,故而被叫“两头望”,在河中行驶时也不准掉头,只能直来直去地上下行驶。为了城市的环境卫生,金河行船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运送各种食物的船只都在上午和中午入城,运尿水的船只都在下午五点左右入城。
在向荣桥街的小游园,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以复刻“两头望”的船只样式作为地标,立体再现了金河泛舟的旧时场景,地标和小游园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市民游憩娱乐之余,学习金河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寻宝第十站:西龙须巷寻唯一遗存无名桥
走在西龙须巷中,看似古老的羊肠小道,在道路的凸起处,却是金河曾经流经的一座无名桥。在实地调研时,工作人员从周边小区居民口中得知,几十年前,西龙须巷之前有一座小桥,桥下有流水通过,如今,桥已经变成了道路的一部分,经考证,它就是金河的无名桥。各位到西龙须巷打卡时,不妨亲自在脚下的道路中寻找这座湮没于城市烟火的无名桥。为留住历史遗存,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在无名桥附近用桥梁图和历史大事记图作为地标,延续金河历史文脉。
寻宝第十一站:邱家祠堂看川西民居宗祠
金河流过的龙王庙正街是成都难得的一条老街巷,这里隐藏着成都市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整的川西民居宗祠——邱家祠堂。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邱家祠堂,距今已有146年的历史,因“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时过境迁,虽然这里早已不见当年邱氏家族的兴盛,大门上“邱氏祠堂”的匾额也不知所踪,但整座院落强烈的川西民居风格得以保存,这也成为邱家祠堂这座市级历史建筑的一大文化特征。
在金河河情教育基地邱家祠堂段,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以川西民居屋檐、墙面为主体,设计制作了小巧精致的金河地标,与邱家祠堂建筑风格高度融合,在祠堂外墙增添了金河文化元素,丰富了历史文化内涵。
寻宝第十二站:东门水津桥寻金水河出口
金河由西往东穿过全城,一直到今天的东门大桥以南的位置穿出城墙,汇入府河。不同的是,东边的水关是一条开敞的通道,小船可以溯流而上到达城中,老成都也把这里称为水东门。
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就地取材,将原有水工设施旧房改造成川西民居风格的文化墙,墙面铺设成都东门码头老照片,追忆当年水运盛景。成都人爱鸟,许多“老成都”也常常提着鸟笼子到河边游乐,在墙体左侧,辅以立体鸟笼的设计元素,在古朴的设计中增加了“老成都”独有的民俗韵味。站在金河东门段地标前,石头造型的播放器中传来潺潺水声、古琴声和河边茶馆喧嚣声,一段段金河故事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筚路蓝缕。
金河的记忆,不仅是一条河的记忆,也承载了“老成都”的乡愁,它串联起了成都千年河流的人文脉络,同成都这座城市的兴盛、发展和繁荣密不可分。正值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金河故道,览成都今昔盛景,品味蓉城乡愁;学先辈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