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镇以“智慧网格”为抓手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9-01 11:58:06 编辑:刘奕麟 点击:
近年来,黄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部署,聚焦“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目标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着力建强网格、队伍、平台、机制“四个链条”,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智慧化、专业化、常态化水平,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促进社会治理与社区发展治理“双线融合”,有效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黄水镇幅员面积68.92平方公里,是成都芯谷、杨柳湖城市副中心重要承载地和双流城区新城建设的核心区域,辖区常住人口6.73万人,其中1.75万人通过征地拆迁实现集中居住。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黄水镇正经历三个转型:从涉农乡镇向城市新区转型,从传统乡村到城市社区转型,从农村居民到新市民转型,亟需破解基层治理领域的新问题。
聚焦存在矛盾 从破解中发力
破解人口增长快与治理资源不足的矛盾。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外来人口快速集聚,同时动迁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传统的乡镇治理体系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常态条件下的交通安全、安全生产、城乡消防、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治理任务增多,“小马拉大车”现象日益突出。
破解治理需求多与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外来人口融入、新市民成长、市场主体增多,带来更多元的利益诉求、更繁杂的治理事务。由于现代化智慧治理体系支撑不够,网格巡查有“格”无“网”多靠“铁脚板”,采集录入慢、信息传输慢、调度处置响应慢,导致网格治理“人员空跑”“事件空转”“信息过滤”,降低了网格事件处置效率。
破解治理任务多与治理效能不足的矛盾。镇街道与区级部门之间,甚至镇级各科室、社区之间,网格横向上存在交叉、“多网重叠”、多个平台应用功能重复叠加,信息共享互通不够、互动机制有待完善、多头管理和监管空白并存,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都能管,都不想管”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核四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黄水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敏捷治理为目标,整合“大联动·微治理”等智慧平台和城管、综治、村(社区)等各类资源,重心下移,靠前服务,构建“一张网络统揽、一支队伍统管、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的现代化市域治理新格局,激活基层治理力量、拓展基层治理半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黄水镇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网格化治理工作标准、规范的制定,重大事项议事和决策。全面压实责任,推动分管领导下沉分包网格,并明确各驻村(社区)领导为所在村(社区)网格责任人。完善组织网络。深化“聚焦1条主线+激活‘3微’功能+做实4项服务+强化5个保障”的“1345”红色末梢基层治理模式,探索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同步设置,构建镇党委、片区党支部、社区党委(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四级”党组织体系。建好枢纽阵地。探索成立黄水镇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智慧治理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将党建服务嵌入网格,构建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党建全覆盖、社会动态情况全掌握、公共服务无遗漏、社会管理无缝隙。
抓实“三个重塑”,激发内生活力。重塑“一张网格”,治理不留空白、不留盲区。将“有且仅有一张网”作为网格基础支撑,按照“全域覆盖、分类划分、规模适度、动态调整”原则,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地域特征、城市部件、人口密度、铁路河流分布等情况,形成“5+13+50+N”的综合网格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置。即:打破原行政区划边界,跨社区统筹治理,将全镇划分为空港花田网格、瞿上网格、川藏路网格、双流西站网格、黄三路网格共5个一级网格;根据村(社区)行政区划,以村(社区)为单元划分13个二级网格;根据小区楼栋、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企事业单位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分50个三级微网格;以社会多元群体为主体,精细划分“N”个治理单元。重塑一支队伍,实现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探索建立“3+2+N”的网格队伍体系。即:“3”为三级网格队伍。按照“一格一员(多员),综合履职”的要求,将城管队员、综治队员、专职网格员等列为一级网格员,负责督查并指导二、三级网格员开展工作;二级网格员由镇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内保人员、小区院落保安(门卫)、小区院落自治组织成员、院落楼栋长(单元长)、商家店铺联防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平安志愿者,及群众自愿者组成。三级网格员由民兵预备役人员、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环卫工人、占道停车看守员)等组成,接受一级网格员的指导。“2”为设置两级网格长。一级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由镇社区治理办、综合执法协调办抽调正式人员担任,村(社区)书记担任网格副网格长;二级网格长由村(社区)治保主任担任,副网格长由驻村(社区)民警、村(社区)城乡环境委员担任。“N”为,建立1名网格联络员〔村(社区)“两委成员”〕+1名网格指导员〔村(社区)民警〕+专职网格员、辅警、综治队员+保安、门卫、楼栋长、外卖骑手、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若干网格粉丝的专兼职网格团队。其中,镇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共配置工作人员121人。将现有的城管队员、综治队员、专职网格员全部整合进网格,设置2个大队长、5个中队长、15个组长。重塑“一个平台”,实现智慧调度、快速响应。构建“1中心+1中脑+N小脑”的镇级智慧治理体系。“1中心”,即依托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成立黄水镇智慧治理分中心(试运行)。“1中脑”,即整合黄水镇整合“网络理政”“大联动微治理”“数字疫情防控小程序”等各类平台,投入专项资金120余万元,推动镇综治中心智慧化升级,联通三级网格的指挥调度、监控预警、分析研判、决策执行,初步搭建镇级“中脑”。“N小脑”,即完成114处雪亮工程建设,依托村(社区)大联动微治理平台,延伸中脑末端治理半径;结合“雪亮工程”平台等哨点设备,进行全域视频巡检。线下,网格员在手机上打开市域社会治理APP、小程序,通过随手拍、日常巡查、应急上报等功能,确保网格各类问题第一时间发现、上报、分类处置,实现问题实时追踪、处置有迹可循。
创新机制保障,激活治理效能。探索建立完善“1+1+3”机制。其中,第一个“1”为统筹调度机制。设立镇网格管理协同指挥办公室,建立集诉求受理、信息采集、综合监管、督办考评于一体的指挥调度平台,实行“一平台统管、一键式指挥”,全时跟踪、全程记录、全线存查,实现三级联动、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各村(社区)、科室、驻镇单位若需抽调网格人员,提前报镇市域社会治理中心领导小组同意,由中心进行统一调度。建立完善常态化分析研判机制,每季度召开形势研判会,梳理分析社情民意、社会矛盾纠纷趋势,深入剖析服务管理漏洞,及时提出工作建议。成立调度督查组,采取不定期调度的形式对网格工作开展检查。第二个“1”为建立完善职能职责清单。将网格职责分为社会治安类、城市管理类、交通管理类、市场监管类、规划建设类、小区管理类、消防安全类、环境保护类、水务管理类、劳动保障类、文化出版类、教育监管类、安全生产类、组织场所类、矛盾纠纷类等15类职责,明确巡查事项和相关责任人职责。“3”为建立完善市域社会网格化治理问题处置流转机制。构建发现问题——指挥调度——处置问题——过程监督的全闭环工作流程,依托沉入网格中的各类力量处置问题,全方位、全时段、全领域收集、研判、处置网格内各类市域社会治理事件;建立完善网格员轮班制度,确保各时段网格人员排布合理;建立网格员应急抽调机制。组建镇应急机动队伍,确保在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响应,配合相关部门快速处置;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重点领域整治机制,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每周挂图作战、定期整治,每日巡查排查,重大节点开展重点整治;健全管理激励机制。制定《网格队伍管理办法》《网格化治理工作考核办法》《网格化治理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实施月考评、年评定,年底评选优秀网格员予以表彰奖励。
守正创新促治理 提质增效见成果
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堡垒。将基层党建有形有效覆盖到村组院落,构建起“组织架构在网格、党员带头在网格、隐患发现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群众满意在网格”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促进党员干部转作风、转职能、转方式,让群众“有苦能诉、有事能办、有难能帮”。改革后,网格员数量由130人精简到104人,在人员数量和保障经费均降低20%的情况下,队伍战斗力、群众满意度实现了“双提升”。
进一步汇聚了共治力量。坚持党委领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着力重构了“5+13+50+N”的全域全时网格组织架构,建立起一支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基层网格员队伍,实现急事立即办理、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进一步夯实筑牢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基层根基。
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效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治理关口前置,人在格中走,数在线上跑,居民需求第一时间收到,实现了基层治理领域的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构建了一个高效运行的镇域社会治理闭环,小网格推动基层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改革后,共接件2644件,已办结2523、办结率95.4%,较改革前提升5%;群众满意度97.3%、较改革前提升5.6%。
下一步,黄水镇将紧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创新工作模式、压实工作责任,聚力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和“四个一”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基层智慧网格体系和镇域科学敏捷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