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今有“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美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成都市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成都市高度重视,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清新空气氤氲,蓝天白云常在。
2021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1.99万亿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9%,是2013年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最高记录,PM2.5浓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相较于2017年,GDP增加0.6万亿元,优良天数增加36天,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18天下降到1天,主要污染物PM10、PM2.5、NO2、臭氧浓度分别下降22.8%、20.0%、27.1%、3.8%,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县(市)从无到有并提升至7个,遥望雪山从50次增加至70次。
2018年,成都市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2020年5月,国务院通报表扬成都市“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8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引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频现肯定近年来成都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扎实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 久久为功治气
成都市坚持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生态惠民重点工程常抓不懈,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重大政策,推进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大方略落地生根。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编制《成都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8—2027年)》,在全国率先制定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每年迭代升级“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6大方面50条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持续开展“夏防臭氧、冬防颗粒物”攻坚行动,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月排名、激励约束、约谈、目标考核办法,市大气联合督查组每日开展“四不两直”暗访暗查,2022年起市政府常务会每两月专题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压紧压实各级“一把手”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监管部门盯住抓的工作局面,形成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政策措施体系。
强化源头治理 系统精准治气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差异化管控工业大气污染源。发挥四川“富电”优势,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煤改电”“气改电”,2020年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8.97%,单位GDP能耗实现五连降,清洁能源占比达62.6%;政府补贴资金2亿元,淘汰1876台燃煤锅炉,实现大蒸吨燃煤锅炉“清零”,完成76台工业窑炉“煤改电”;累计退出落后产能318户,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9万余户,腾出环境容量;对8个重点园区、44个工业集群、268家重点企业制定综合整治“一园一策”和“一厂一方案”;深入开展绿色化绩效考核,打造了59家环保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对6679家涉气重点企业编制应急减排“一厂一策”方案;“义诊”帮扶4600余家小微工业企业,编制8个行业小微企业VOCs治理技术手册,提升企业环境治理水平。
针对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二实际,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精准化管控移动源污染。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和老旧车淘汰,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至30.1万辆、占比达5.2%,投入财政资金3500万元,累计淘汰黄标车11万余辆,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38.3万辆;提前两年全域供应国Ⅵ(B)车用汽油,加快中心城区内加油站全面安装油气三次回收装置,推行柴油车纳入"大户制"管理,持续开展"打黑油、端窝点、断链条"和柴油货车尾气超标人工路检行动;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公转铁",2021年全市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提高30%以上,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50公里、居全国第四位,绿色出行分担率达60%。
加强城市面源污染精细化治理,分领域制定绿色引领技术标准,打造959家绿色标杆工地,全覆盖建设“智慧工地”监测监控系统,创建752家绿色钣喷汽修企业,主城区实现绿色标杆工地、绿色钣喷汽修企业全覆盖;出台《成都市餐饮服务业油烟管理办法》,重点区域内922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和在线监控系统,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开展道路扬尘负荷监测评估,每月评比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除尘“十佳十差”。
强化智慧治理 科技赋能治气
坚持把“智慧生态环境”作为智慧蓉城建设的重要部分,共投入财政资金10.5亿余元,建立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张远航、贺克斌、柴发合等知名院士(专家)团队驻站开展大气治理科研攻关,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城市参加全国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研究;建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成都分中心、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和天府永兴实验室;连续13年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自主研发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7日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准确率达92%以上,未来30天空气质量趋势预报准确率达79%;建成大气超级站、光化学组分站、传输通道站等各类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200余个,配置走航监测车、激光雷达、黑烟车抓拍系统40余台(套),绘密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数智环境”系统,接入污染源清单、空气质量预测、智慧工地、运渣车监管、交通卡口、黑烟车抓拍、高空视频、电力监控、企业在线监测等部门数据信息,提高数据关联、分析和运算能力,促进线上监测发现和线下监管执法的高效协同。2019年,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评选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
随着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市民的蓝天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遥望雪山指数应运而生,城市公园野外露营、天府绿道绕城骑行、夜爬龙泉山看日出“成都新铁人三项”蔚然成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美名远扬。(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