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祈健康长寿 弘敬老美德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2-10-04 10:23:16编辑:田恒铭
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1200余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源远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就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到“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而民间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登高赋诗多佳句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山神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可强身健体,又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西汉《长安志》有重阳日京城士民游玩观景的记载。东晋有“龙山落帽”故事。说是重阳日,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在观赏山景时,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众多,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今岳阳)等地都曾是他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了很多重阳佳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菊花茱萸延寿年
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独立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瑞。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园圃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
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酒的酿造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高”谐音,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
敬老人间最温馨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在漫长的演化中,重阳节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的节日寓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条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麻姑,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老年节,是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古老的重阳节,由个体的登山避祸演化为群体的辟邪祈寿,由传统的长寿节再到全国的敬老节。如今,蝶变新生的重阳,正焕发出绚美的夕阳红,丰富着亿万中国人的新生活。(余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