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回顾】
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沿线、会龙大道等地,是成都市的重点易涝点位之一。2020年8月17日,成都高新区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141.4毫米就发生在前述易涝点附近,四河地铁站附近积水深约30厘米,天府大道南段辅道积水深约40厘米。
城市易涝点,是每年的防汛重点和难点。我省要求各地在汛前要坚持早准备、早预防、快处置,全力做好城市易涝点整治,提升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在汛期来临时,要密切加强易涝点的动态监测和整治,确保在遭遇强降雨后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及时排干易涝点积水、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明海
【度汛实招】
6月21日下午3时,成都高新区会龙大道路口,成都高新区环城局水务处副处长刘义和同事开着工程车进行日常巡查。
“天气预报显示,最近会有一场持续性强降雨天气,我们这两天的巡检力度进一步加大。进入汛期以来,每当接到这样的天气预报警示,我们都会组织人员前往辖区内各个城市易涝点开展巡查。”刘义说。
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入汛以来的巡查,刘义有了更多的“底气”。“底气”源于在易涝点设立的智能监测系统和新增的排水设施。
近日,记者走进成都高新区易涝点之一——会龙大道,了解整治“新招”。
第一环:监测
易涝点汛情变化第一时间反馈
位于会龙大道的盛世名居小区,2020年曾遭遇一场大的内涝。
“因该小区地面低于周边50厘米左右,每到汛期,遇到大的强降雨天气,这里都容易形成内涝。”指着围绕盛世名居小区外侧围墙仍残留的约70厘米高的水渍,中和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盛世名居小区这样的重点易涝点,在形成内涝前如何第一时间掌控其积水情况?
在小区对面的道路边上,一个形似路灯的东西引起记者的注意:顶部有天线、摄像头、太阳能面板、雨量筒;底部则有红色标尺样式的压力水位计,从10厘米到100厘米,每隔10厘米都进行了重点标注。
“这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易涝点位新设立的城市内涝监测系统,当小时和累计雨量监测超过警戒线后,会第一时间向后台的监控系统进行报警。”刘义告诉记者。
目前,成都高新区在会龙大道、天府二街、世纪城路、锦城大道大件路口等26个城市易涝点设置了这样的内涝监测系统,一般设立在易涝点区域最低处。
“接到警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派出人员和设备进行现场处置。”刘义表示,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城市内涝处置的速度和精准度。
第二环:抽排
极端天气下重点区域实行“人等雨”
城市内涝,一般发生在城市低洼地带。刘义介绍,既然地形已无法改变,对城市内涝的治理,最重要的还是迅速和强有力的抽排能力,迅速排走路面积水。
记者看到,在盛世名居小区门口和对面的街面分别新增了两排总长84米的水篦子。这样一来,道路积水可以迅速地排走。
更重要的是抽水能力的提升——在小区对面的山坡上,今年3月建成1座临时应急性一体化抽水泵站。这一泵站按照汇水区域50年暴雨重现期标准设计,设置4台大功率水泵,每秒抽水能力能够达到4立方米。“内涝发生后,能够迅速地将积水抽入邻近的白杨沟里。”刘义说。
同时,为增强白杨沟的排水能力,在距离盛世名居小区不到1公里处,一座泵站正在建设中。“目前正进行收尾工作,争取尽快投用。”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泵站配备8台大功率水泵,按照白杨沟区域20年防洪标准设计,每秒抽排水能力达到27立方米,“这在防止锦江倒灌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地铁华府大道站至四河站片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极端天气下,对于重点易涝点位,高新区还实行“人等雨”的防汛模式。
根据高新区与成都市气象局达成的合作,该区每个街道办区域内的天气预报已进行精准推送,天气预报可以精准到重点易涝区域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甚至可以精准到每一个小时的天气变化。
“在通过天气预报预知到将会有极端天气时,我们将进行‘人等雨’模式下的作业制度,提前将设备、人员配备至重点易涝点位,第一时间进行防汛排涝的处理。”刘义告诉记者。
【防汛日志】
成都高新区环城局水务处副处长刘义:
精准施策带来治涝“底气”
下雨天,我头脑里第一时间出现的关键词,都会是会龙大道、盛世名居等易涝点位的名字。每年一进入汛期,我们的工作模式就开始转换,一切以防汛抗涝为重心来布置各项工作。
尽管每次汛前我们都已对易涝点位进行治理,采取必要措施,但总会存在担忧:在汛期的强降雨天气下,这些措施能不能发挥好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对于城市内涝来说,精准治理是必须的要求。今年,我们在易涝点治理上有了更多底气。
底气从何而来?来自科技手段和工程施工带来的精准治理——通过抽排水泵建设,易涝点位短时间内抽排积水能力有效提升,通过智能设备实现对重点点位的智能巡检和监测,通过精准到每条街道的天气预报,极端天气下可提前进行防汛力量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