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2-06-10 09:15:43编辑:周维
在宜宾三江新区的汽车产业园生产车间,工人在智慧生产线上忙碌。
聚才
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已汇聚高层次人才433名、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名
10年来,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培养创新人才4121人
强企
2021年,四川省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万家,而在2016年,这一数量只有3134家
2021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
探路
截至2021年9月,全省45家试点单位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
甘孜州稻城县海子山上,全球灵敏度最高的同类型宇宙线观测站、200个足球场大小的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日夜严阵以待,捕捉来自外太空的高能宇宙线。
重大课题“发榜”,万里挑一“选帅”。6月7日,宜宾市发布首批来自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竹产业领域的“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揭榜总金额9980万元。
无论是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还是创新驱动的产业技术,四川历来是孕育创新创造活力的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被赋予了战略使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四川准确把握时与势、机与策、谋与干,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建强科学城构筑战略科技力量的坚实支撑
高速滑行、腾空而起、平稳降落……5月31日,作为三型国产大飞机之一的鲲龙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首飞成功。飞机机头和通信导航系统均为“四川智造”。
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军工大省,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扎实。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川有基础、有责任乘势而上推进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为提升科技创新牵引力和原始创新力,四川大力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
6月7日,西部(成都)科学城与天府实验室共同迎来了一周岁“生日”。一年前的这天,二者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正式揭牌,四川迎来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沿湖而行,在兴隆湖东南2公里处,是持续输出澎湃算力的成都超算中心,目前已获批纳入国家超算体系,服务量子生物信息系统等12个国家级课题项目。
同样是在兴隆湖畔,今年2月,中科院成都分院搬迁至科学城园区。科研界“国家队”的入驻,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创新骨干力量。
一年来,兴隆湖畔日渐人声鼎沸,科学城主体功能已初步形成。
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核心区域已引进“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0余个;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重点企业120余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9家,汇聚高层次人才433名、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名。
激发企业活力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5月31日,四川省第十批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授牌。时间倒回10年前。2012年2月,四川诞生了首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年来,工作站院士(专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各类创新人才4121人,推广转化科技成果2706项,带动建站单位新增产值2650亿元。
不仅是院士(专家)工作站,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各地纷纷探路,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乐山成立,助力打造千亿产值光伏全产业链集群;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岷山行动”计划,计划5年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旨在通过“揭榜挂帅”,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四川聚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今年1月30日,为引导企业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四川出台办法,明确对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按不超过研发支出40%、最高200万元给予后补助支持。
企业创新投入激增。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2013年“车库创业”开始,就致力于自主创新。从2018年起一举打破国外品牌在中国投影市场的垄断局面,拿下市场份额第一。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投入。公司副总裁尹蕾透露,极米科技2021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9.03%。
四川省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成倍增长。2021年,四川省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万家,达到10255家。而在2016年,这一数量只有3134家。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推动全省跨过创新型经济体门槛。
四川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发展韧劲和逆势上扬的态势。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开门红”。其中,规上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325.7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规上工业高20.5个百分点。
探路“四川方案”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捐出1亿元!2021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医生刘进捐出1亿元,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
这1亿元是医院奖励他的科技成果转化所得。2020年到2021年,刘进和他的团队将两项科技成果转让给了宜昌人福药业,签约金额7.5亿元。
这是四川近年来探路职务科技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果之一。这项被喻为科技体制改革“小岗村试验”的举措,明确在权属上,变职务科技成果“纯国有”为“国家和科研人员混合所有”;在顺序上,将“先转化、后奖励”改变为“先确权、后转化”。这一举措破解了专家们“不愿转”的难题,促进一批职务科技成果创造社会效益。
截至2021年9月,全省45家试点单位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吸引投资近70亿元。
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小岗村试验”进入持续深化的2.0版本。成果转化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压线”,四川就进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目前,改革任务已被写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全省7家单位在国内率先开展改革试点。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熟化。2022年1月,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正式揭牌成立,将补齐四川产业技术中试的短板。6年艰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四川方案”正逐步成型。
努力让更多中央在川单位的科研成果留在四川、开花结果。今年5月,省科技厅启动“聚源兴川”行动,支持中央在川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每年支持20项左右,每项最高支持500万元,力争5年支持100项左右。(徐莉莎 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