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四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2-05-31 09:42:11编辑:郑玉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学生正在进行飞机应急抢修实作训练。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锻压方向)专业学生参与中国二重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重大项目建设。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正在为合作企业设计服装样衣。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认真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构建了“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园区+联盟”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1年4月,我省被国务院评为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
□芸涵(图片由四川省教育厅提供)
A“专业+产业”推进产教融合成为产业转型的“链合器”
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建立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全省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吻合度,形成“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的培养效应。目前,全省共开设职业教育所有19个大类共88个专业类、760个专业,专业布点6856个。2021年,新增专业点919个,淘汰、撤销专业点407个。高职院校对接“5+1”“4+6”“10+3”现代产业专业点数分别为1041个、1524个、123个,较上年分别增加12.6%、14.3%、9.8%;中职专业布点数实现第二产业增加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减少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保持基本稳定。专业设置与产业重点的契合度逐年提高,为服务我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课程内容紧贴职业标准。职业院校建立专业对接产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三对接”思路,校企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研制岗位规范和行业标准,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全省共257所学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2021年新增“X证书”培训考核人数8.33万人,构建“省级推进办—X证书联盟—试点院校”三级运行体系,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三级试点格局。同时,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十四五”首批立项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0门,培育40门,选课人数总计116万多人。
B“教学+研发”推进产教融合成为技术研发的“催化器”
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行业领域的教育,面对“校热企冷”的难题,省级相关部门以改革破题,围绕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首创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以项目示范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多部门协作共管。经信、教育、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发力,构建“双激励”模式,分别安排教育资金奖励入选学校、产业资金奖励入选企业,激发学校和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项目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突出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省级财政计划投入18亿元,逐年分批打造50个产教融合示范项目。面向“5+1”现代工业重点急需领域,首批立项建设15个省级示范项目,吸引聚集各类资金23亿元。
双主体协同育人。“学教研产”协同育人是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示范项目实施“双主体”建设,确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地位,推动“人才培养+教学研发”的“双类型”示范。项目实施以来,校企共建优势特色专业群35个、专业课程160余门,共同编写双元特色教材136部,建成9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合作研发、技术服务项目共计457项,获得授权专利555项,实现成果转化90项,转化经费2.4亿元。新增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1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C“培养+就业”推进产教融合成为促进就业的“稳定器”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
对标“高层次”,提升人才培养“含金量”。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持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学生在合作企业优先就业。2021年,机械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两个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超出本科省控线60多分;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两个专业,报考率分别为600%、1080%,录取分数分别达到506分、501分,报到率均为100%。
强化“订单式”培养,开通学生就业“直通车”。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元育人的长效机制。全省共有159家单位立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23家单位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中,共建产业学院18个、实训基地80个、技术创新平台15个,新增提供学生实验、实训岗位上万个,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442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培养了一批企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D“园区+联盟”推进产教融合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近年来,我省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多元发展模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打造区域职教“高原高峰”。建立部省共建协同推动机制,共同推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成都市设立1亿元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培养产业发展人才专项资金,成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雅安、乐山、阿坝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同城化发展。依托宜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政、行、校、企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三园”“四基地”,打造川南经济区产教融合城市群。
组建不同类型职教联盟(集团)。组建多主体、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95个,各集团总运行经费达28.45亿元,集团内校企联合开展职教科研项目数4194个,校企合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1.15亿元。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吸纳理事会成员168个,设立19个行业性、区域性联盟,依托联盟构建“一院三中心”(协同发展研究院、人才培养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职业培训中心),探索实践“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