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田原风光本报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如何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四川有了“作战图”
分区管控
强化农村空间分区管控,科学划分农村“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种养平衡绿色发展。
四大行动
实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大行动”。
构建体系
稳步提升种植业污染防治水平,构建养殖业污染防治利用体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
健全监管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环保队伍建设。
美丽乡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打卡,体验别样乡野生活,未来是否还有更多新期待?
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出台。“十四五”期间,就如何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四川有了“作战图”。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以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打造‘绿富美’生态宜居乡村为目标,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水平,立足四川省情,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是‘十四五’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作战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勇在解读《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时如此透露。
据悉,该《规划》也是四川首次制定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科学规划
合理划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作为未来五年四川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作战图”,新《规划》有哪些举措?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经济基础弱,各地差异性大,乡村基层环境治理能力有限,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彭勇坦言,《规划》在认真总结“十三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1”个总体要求,明确了“4”项重点任务,采取了“5”大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地生根。同时,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四川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点,通过“2”个子方案,有针对性地细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
从目标看,到2035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为达成目标,《规划》设置了11项具体指标,约束性指标包括了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比例从2020年的58.37%提高到75%,纳入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数量从2020年的5个增加到159个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部署了4项重点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农村空间分区管控,科学划分农村“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推进种养平衡绿色发展。同时,系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大行动”。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方面,将稳步提升种植业污染防治水平,构建养殖业污染防治利用体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此外,还将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环保队伍建设。
两个方案
紧盯农村两大治理难点
彭勇还介绍,在《规划》提出的11项具体指标、4项重点任务、5大保障措施基础上,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2项重点工作,分别制定了5年实施方案,针对性地落实了工作举措、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具体来看,《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确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尊重习惯,应治尽治、利用为先,分类推进、久久为功”的工作思路,从科学完善规划布局、强化分区分类治理、深入实施资源化利用、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非正常运行设施改造、统筹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有序开展试点示范等7个方面安排部署,将目标逐年细化到各市(州)。
同时,《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全面摸底,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凝练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工协作,共抓共管”的基本原则,明确了10项治理方面的工作目标,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全面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为主要任务,推动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农业绿色生产及现代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在《规划》的实施保障上,将以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并坚持地方财政为主、中省补助为辅的资金投入体系,完善金融支持、项目审批、用地、用电等各项政策。
彭勇透露,全省还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成效评估。(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