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月25日公布今年前四个月的社会物流运行数据。数据显示,4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供应链循环不畅,物流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农产品、能源采矿等基础产业物流需求实现增长,为抗击疫情、保障民生、推动经济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06.2万亿元,同比增长3.6%。从规模看,社会物流总额超过百万亿元,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依然较为明显,物流需求依托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仍然保持扩张态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助理何辉:尽管4月份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物流)需求有一定回落,但是我们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仍然很明显,而且有韧性。
4月份,本土疫情多发频发,波及全国多个省市,物流需求受到较大影响。4月份,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下降2.9%。
从结构看,能源、大宗商品保供领域保持稳定,对物流需求形成有力支撑。4月份,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物流量同比分别增长10.7%、4%和4.7%;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物流需求实现持续增长。高技术制造需求增长引擎作用继续显现,其中太阳能电池等新材料产品物流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速超过2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9%,新动能韧性依然较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应该说4月份在重点领域的物流保障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尤其是对农产品、能源、重要的原材料这些领域物流的保障能力还是比较好的,就为下一步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月份应对疫情冲击,物流模式不断创新。沿海港口在人员到港率趋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海运集装箱周转速率,降低疫情风险。汽车物流针对生产供应链放缓,合理进行排产控制,增加铁水联运比重,破解道路运输难题。大宗物资、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情况明显增多,多式联运等协同、高效的运输方式加速推进。数据显示,1—4月,铁路、水上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占比合计分别提高1.6和1.3个百分点,运输结构在一季度的基础上持续调整。
4月中旬以来,多部门连续出台措施,强力推动大动脉和微循环畅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不掉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监测情况显示,目前物流保通保畅效果明显,不同运输方式畅通情况均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