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地协同创新下——人才“栖息”企业“扎根”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2-03-23 09:26:25编辑:周维
校院地协同创新下——人才“栖息”企业“扎根”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面对一所所拔地而起的科研院所,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选择“栖息”于此,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选择“扎根”这里。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把校院地协同创新作为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重要创新策动源,自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以来,四川天府新区探索出“政府搭平台、院校导资源”等新合作模式,共集聚校地合作项目30个,院地合作项目26个。
建设“集聚地”
以校院地协同为纽带加快吸引创新人才
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关于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的投资合作协议》,四川研究院正式落地成都科学城。
“建设实践基地,招引高层次人才,体现了我们的一种决心:不光引进项目到天府新区,人才也要引进到天府新区。”在第一批博士后进站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四川研究院副院长顾顺超如是说。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成立后,依托学校人才资源,引进聚集各类人才240余名,为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四川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校院地项目在集聚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已为四川天府新区汇聚高层次人才433人、科研团队116个,预计今年项目常驻人员将达5000余人。其中,依托校院地项目入选省“峨眉计划”41人。国科大成都学院今年启动研究生招生工作,新招收400人,满额后将达3000人;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今年招收80人、满额后达800人。
建设“先行区”
以校院地协同为基石全力创新攻关
兴隆湖畔,一座印着“清华大学”标识的楼宇坐落在北岸——这里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主要办公场地。
据悉,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四川省校地合作也是四川天府新区校地合作落地的第一个科研机构,6年来,已建立高水平研究中心10个,建设高能级实验室6个。一大批能源电力成果在重大工程中得到示范应用,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近200个项目在全川17个市州落地,有力支撑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实现。
“通过校院地项目,我们深度链接了高校院所‘母体’资源,打造吸附创新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充分增值。”四川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天府新区共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31个、省市级科研项目141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1项,推出创新产品63件。其中,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研制的燃烧室仿真设计体系填补国内空白;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研制的有关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
建设“示范园”
以校院地协同为抓手推动创新转化建设
“我深刻地感受到天府新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坚定支持,也非常高兴看到天府新区正在逐步成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今年2月,作为天府新区建设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院长宫声凯在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深情地说道。
2016年8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成都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在四川天府新区科学城建设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重点打造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北航成都人才培养基地。次年,北航方面与成都天投集团在直管区合资成立北航(四川)西部国际创新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港公司),这也是北航与成都市合作的总平台,负责创新港各板块的运作和资产管理。
据了解,创新港公司成立后已申报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授权15项),获批软著22项,出版专著1部(无人机飞行防相撞技术)。同时,结合四川省航空产业优势,包括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个科研成果已成功实现在四川省的应用转化,建立了相应的落地公司。
据四川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天府新区共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76家,孵化企业实现营收3.4亿元。与清华、上交、北航等研究院开展的技术合作遍布全川,项目合作752个,竞争性项目合同总额7.42亿元。(杨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