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十四五”开局以来,成都成为中国的高光城市之一:
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平均每天有近1600人新进这座城市工作生活;
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京沪之后,成都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确立,成都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位势能级加速提升;
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国人皆知的成都名片。
尽管“巴适”和“幸福”广为人知,但成都的运气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背后,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进劲头,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从不懈怠,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
2022年,又是成都在奋进中的“突破之年”。
新年伊始,空中客车公司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项目正式落户成都。未来,中国甚至全球的“退役飞机”都将由成都接管。加上双国际机场的加持,一个“航空经济之都”呼之欲出。
航空航天、高端芯片、生物医疗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成都“建圈强链”的擘画中变大变强。“成都制造”,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下一张名片。
将目光放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成都继续东进,成渝两大都市圈将坐拥近1亿人的庞大市场。
成渝联手打造的中欧班列,是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班列群。在“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大图景下,一个内陆开放极逐渐成型。
中欧班列之上,成都正在构建一个立足西部、联接全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中国交通未来版图中举足轻重的“第四极”,彻底突破数千年来的“蜀道难”。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2年6月26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开幕。作为中国“超级体育年”的下一个聚光点,北京冬奥会之后,全世界目光将投向成都。
世界对成都的认知将不只停留在熊猫故乡——成都正高速成长为时尚明珠,更是领跑全国的“青年酷文化”之都、博物馆之城和文创之城,是中国为数不多,逐渐具备对外文化输出能力的软实力之城。
手握空天之远、陆海之纵、大运之力、公园之美和城市之酷的成都,云程发仞,万里可期!
空天之远
下一个航空经济之都
2022年新年伊始,空中客车公司(以下简称“空客”)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项目正式落户成都市双流区。项目将围绕“退役飞机”,打造一整套世界领先、环保高效的飞机储存、客改货、维修、拆解和二手航材交易结算体系。
这是空客在欧洲之外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
将接管中国甚至全球“退役飞机”的成都,航空航天产业总规模已突破800亿元,一个雄踞西部、放眼全球的“航空经济之都”呼之欲出。
中国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在空客内部被寄予厚望,代号为“凤凰”,即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比喻飞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义。
把神话变为现实,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历经3年多时间,成都双流最终从200多座城市中脱颖而出。
目前,成都市航空航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一个门户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明显的“航空经济之都”呼之欲出。
可以预见,航空产业将成为成都未来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所在,更将助推这座迅速崛起的西部核心城市深度融入航空强国的建设进程。
建圈强链助推成都制造
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是成都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2022年,是成都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位赶超、提升能级、打响“成都制造”品牌?
成都的攻略是建圈强链:围绕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完善产业图谱。
成都制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万亿规模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疗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都制造,或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下一张名片。
建圈强链,是新时期成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都建圈强链聚焦的20个重点产业链,包括14个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产业、绿色食品),5个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文创业、旅游业)和1个都市现代农业(现代种业)。
此次成都聚焦的20个重点产业,在已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了细分赛道。
建圈强链,还包括重点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陆海之纵
中欧班列“蓉”通全球
2021年1月1日,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首列发车”仪式。“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由此正式诞生,这也是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城市群班列。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贯通后的第二天,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货运班列从成渝双双出发,一路向南驶往老挝万象,打开了中国西南内陆与东盟联动的新局面。
两大铁路港深度融合,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直接连通欧洲与东盟日韩的内陆开放极,为更加宏大的产业构想奠定了基础。
借助中欧班列,成都正在打造一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形成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一条“新蜀道”,正在“蓉”通全球。
目前,成都已逐渐构建了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蓉欧+”日韩东向海铁联运大通道等四大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线路。
截至目前,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1.6万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9000列,开行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
中国交通“第四极”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破解“蜀道难”困境。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中国人兴建川汉铁路、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百年夙愿一步步成真。
此后,随着一条条横穿高山大江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通车,蜀道不再难、成都“走出去”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近年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和重庆正在加快构建立体对外战略大通道,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正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国家向南向西开放前沿,领先中西部、畅接全国、通达全球的交通优势加速形成,交通格局正在发生立体式、全方位巨变。
在中国交通的未来图景中,成都和重庆将成为立足西部、联通全球的举足轻重的“第四极”。
完善成熟的基础设施,是成都迈向真正国际化大都市的起点。
蜀道已不再难,但成渝地区要真正成为中国交通的“第四极”,还需要更多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各部门在协作合作方面更好地发挥导向性作用,还需要在整个成渝地区形成更大开放和更实改革的新局面。
大运之力
北京之后看成都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之后,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目光,就将聚焦于2022年6月26日在成都闪亮登场的第31届大运会。成都也成为继北京和深圳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大运之城”。
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是国内唯一的正圆形体育场。2021年7月,它更因为全世界最大的“太阳神鸟”拼图和亚洲最大的体育场馆玻璃屋面等高难度黑科技,入选“40个中国新地标”并登上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建造》。
凤凰山体育公园总建筑面积约45.6万平方米,由一座6万座位的专业足球场、一座1.8万座位的综合体育馆及其他配套设施组成。综合体育馆(篮球馆)还暗藏了一个亮点:球馆下方铺设了一套制冰系统,最快6小时就可以实现“冰篮”场地快速转换,成为专业冰球馆。
这两座超级体育场,加上新建改建的其他运动场馆,使成都体育设施能力可媲美一线城市,为未来举办更高级别的国际单项和综合性赛事打下了硬件基础。
大运会吉祥物是熊猫“蓉宝”。与“冰墩墩”不同,它是一只“火宝宝”——原型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熊猫“芝麻”,面部构思参考了川剧脸谱样式,耳朵、眼睛、尾巴呈现火焰状态,代表大学生的青春热血和成都人热情似火的性格。
畅想2025“世界赛事名城”
在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道路上,举办大运会仅仅是第一步。2021年12月,《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明确宣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体育赛事将成为成都发展“新名片”。
成都更加长远的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不仅仅是办赛事,而是推动体育全方位发展。
《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两都”的发展目标,首先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赛事之都”。
目前,成都已经完成了国际大赛的阶段性布局——从2020年到2025年,每年都有高级别国际体育大赛在成都举行。
建设国际赛事之都,成都对标的城市是上海和深圳。
“十四五”成都要建设的“两都”中的另外一个,是“彰显公园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都”。
建设健身活力之都,成都最大的底气是1.69万公里的全球最长“天府绿道”体系。贯穿全域的“天府绿道”,是成都人身边的运动赛道,山地、森林、湖泊、河流、湿地、绿地、田园等多种景观叠加,为日常的散步、慢跑、自行车和更专业的马拉松、徒步、定向越野等户外赛事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成都围绕“世界赛事名城”品牌“建圈强链”,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已经初见成效。
公园之美
“公园城市”初长成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此后,成都在全国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
2020年1月,成都又有了新的定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意味着公园城市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
4年来,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实现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的理念之变、路径之变、使命之变,“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一座城绿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何铸好新发展理念之“魂”、造好公园城市之“形”?
成都将从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乡绿道网络、提升生态产业能级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探索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城市之酷
“成姆斯特丹”炼成记
虎年春节前夕,一条名叫《成都出差注意手册(二)》的短视频火了,上线3天内各平台总播放量达4.5亿次。
片中,做事严谨的日本商人“原田部长”和下属“坂本君”带着《出差注意手册》来成都公干,在一步步走进成都的烟火日常后,意外被成都“破防”了——学会了说“安逸”和“瓜娃子”,总结出了“小心这里到处有熊猫”和“注意成都美食会让你深夜失眠”等新版“注意事项”。
这条短视频,其实是成都城市创意系列宣传片之一,透过令人捧腹的“日式中二冷幽默”,传递出独特的成都之“酷”。
酷,是一种生活态度:保持年轻、怀有好奇、勇于尝试——它正成为火锅和熊猫之上成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涵。
《中国时尚产业》发布的《新时尚之都指数报告》表示,世界对成都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国宝”熊猫的故乡,这座城市有了一个国际化的雅号——成姆斯特丹(即成都+荷兰文化之都阿姆斯特丹,同样以酷闻名)。
可以说,成都是中国“青年酷文化”的领军城市。对于某种酷文化的共同热爱,又让成都形成了很多活跃的年轻人社群。这些年轻人热爱的“酷”文化及其社群,在成都有个诗意的专用名词,叫作“生活美学”。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较10年前增加了581.9万人,平均每天有近1600人新进这里工作生活。
批量制造火锅底料的成都,也正批量诞生独角兽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并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追梦人和创业者,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蓉漂”如“京漂”、“沪漂”一样,正进入中国大众语汇,成为新流行词。
成都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秦国“移秦民万家入蜀”算起,从古至今共发生了七到九次大移民。清代“湖广填四川”之后,成都成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不同省市的“蓉漂”来到这里落地生根,“开放包容”的基因已深深镌刻进成都的DNA。
无论古今,成都始终是一座让“蓉漂”感受到幸福的城市。
近年来,成都上接城市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推动从拼政策、给优惠的“1.0版本”到搭平台、给机会的“2.0版本”再到优平台、营生态的“3.0版本”转变,想方设法让“蓉漂”留下来。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各类人才在成都的发展和崛起中,与成都互相成就,彼此印证。(原载《瞭望东方周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