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巷地瓜社区美空间
留得住乡愁
工人村会客厅目前更多展现的是一个博物馆或美学空间的展陈、参观功能,通过在地文化的集约展示链接居民的情感记忆,创造一个独属于社区居民的精神场所,而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社区美空间的初始状态。
给得了服务
怎么变参观空间成留驻空间,让空间创造价值?五星社区乡愁馆招引能人进空间,为美空间的商业开了头。但是要实现服务空间向商业空间转化,还得往前走。
看得见发展
地瓜社区推出了“产消者计划”,十多位居民实现“家门口创业”。目前地瓜社区美空间还未与曹家巷社区实现收益分成,但对社区而言,除了空间换服务外,“产消者计划”已经让居民受益。
根据成都市“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将实施社区空间品质提升行动,推动规划新建社区片区综合开发,以未来公园社区为主要承载,突出人文化、开放式、复合型、低密度、空间美、包容性、高智能、有韧性等内涵特征,开展多维场景营造,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开发运营,促进幸福美好公园社区规建管运治一体化。
社区美空间作为深度黏合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空间场景,如何从文化承载转向服务承载再到商业承载,真正发挥空间动力赋能幸福美好公园社区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成都的几家社区美空间,探访它们从有美景到有“钱景”的摸索发展历程。
工人村会客厅:
商业项目不多基本都处于试营业状态
顺着锦江边曾圈粉无数的北门里·爱情巷逛到底,过到街对面,又一个新的社区美空间——工人村会客厅已经亮相。原有的社区服务中心扩展为3层极富曹家巷工人村特色的红砖房。在成都发展历程中,曹家巷工人村承载着城北片区悠久的时代记忆,更凝聚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缩影。工人村会客厅将这些时代记忆精致保存、精美复刻,变成了极富年代特色的“时光记忆博物馆”。
“看到这些老式家具、三大件、家里陈列,我觉得特别亲切,小时候我家里就是这样的。”专程和老伴来工人村会客厅参观的市民石阿姨很高兴,为自己的生活记忆在社区公共空间里得到回应而满足。
整个美空间建设深刻挖掘在地文化,精心复刻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工人村的生活记忆,还设置了年轻人喜欢的配有投影设备的活动室,三楼引入了代表工匠精神的木工手作工作室。记者逛完二楼的旧书店,在一楼便民服务中心见到了工人村社区书记杨健勇。“可以说现在完成了第一步——就是从社区服务中心向美空间的升级,但这一个融合了老一代记忆和年轻一代喜爱的美空间如何创造流量,如何发挥社区商业的价值,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杨健勇说,“我的想法是社区不能当二房东,应该自己当社区商业的主导者,实现产业化运作。”
目前入驻工人村会客厅的商业项目只有一楼的茶舍、二楼的旧书店和三楼的木工手作工作室,基本都处于试营业状态,用杨健勇的话说,就是“先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这经营看看,这是一个探索阶段”。
工人村会客厅整体呈现就在今年3月,目前它更多展现的是一个博物馆或美学空间的展陈、参观功能,通过在地文化的集约展示链接居民的情感记忆,创造一个独属于社区居民的精神场所,而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社区美空间的初始状态。
五星社区乡愁馆:
招引能人植入商业即将迎来3.0版
位于龙泉驿区大面街道的五星社区乡愁馆曾入选去年10月发布的第二批成都市社区美空间。刻满岁月痕迹的大小立柜、碗盏、瓷器、石磨、竹编……热闹的集市、婚宴,繁忙的农耕,八一饭店、大面供销社的售卖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味”。一件件居民捐赠的老物件、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记录着大面街道的点滴往事,承载着街道的历史,见证了街道的发展与变迁。
与杨健勇的想法一致,五星社区做美空间先做在地文化,凝结居民共同生活记忆,让美空间成为一个让居民有归属感的精神空间。五星社区书记廖新燕介绍说,五星社区是拆迁安置社区,集合了原来6个街、镇、乡的居民。“当时是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乡愁馆同步建设,发动居民把家里拆迁的旧农具旧家具捐赠过来,把个人原有生活的物件安放在这里,也是安放他们的乡愁。”
怎么变参观空间成留驻空间,让空间创造价值?这是廖新燕在经营社区美空间时思考的第二步问题。答案是——招引能人进空间。“廖书记在居民家家访时看到了一幅画,了解到作者就是龙泉本地画家,马上通过微信联系到我。”就这样,陶思俊成了乡愁馆引入的第一位社区能人,为美空间的商业开了头。字画、葫芦、扎染、工艺茶具、茶叶等,出生于龙泉大面的陶思俊一个人耍起十八般武艺,丰富了美空间的服务功能。“现在定期会向居民开放公益课堂,绘画、扎染、烙画等等,居民对于美空间的光顾也越来越频繁。”平头留着胡须颇有艺术家范的陶思俊说,但是要实现服务空间向商业空间转化,还得往前走。
“明天就会有社会组织过来谈这个空间的商业运营,其实还挺难选的,既不破坏原有的美学形态还能植入商业,相信很快我们会迎来乡愁馆的3.0版。”社区书记廖新燕说,必须实现社区资源的最大化、社区商业的最大化。
曹家巷地瓜社区:
空间换服务十多位居民“家门口创业”
从成都地铁3号线红星桥站出来,一眼看过去便是林立的高楼。走进恒大曹家巷广场,一栋跟工人村会客厅类似的红砖房建筑进入视野,这是曹家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是地瓜社区所在地。在成都的社区美空间中,地瓜社区可以说是大有来头——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社会设计方向教研室主任周子书团队将曹家巷社区25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打造而成,自2020年底正式运营,地瓜社区一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居民满意度。
“这是一个完全交由第三方设计、打造、运营的社区美空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作为拆迁户加新居民构成的社区,地瓜社区的存在真正黏合了居民,重塑了邻里关系。”曹家巷社区书记刘异飞说。
“美空间的外形建筑保留了曹家巷拆迁前典型的红砖房元素,但是更多的设计理念是青年+创新。”地瓜社区负责人李鸿瑞介绍说,“青年”很好理解,就是要转变原有的“居委会大妈”模式,吸引年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创新”就是改变原先单纯地给居民开展服务、组织活动的治理方式,要通过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增强居民黏性。
从地瓜社区长期的经验来看,空间只有提供给当地人,激励其参与空间的生产、消费和分配,才能产生当地人对空间的归属,“产消者计划”也由此产生。“产”,即“生产”;“消”,即“消费”。李鸿瑞给记者梳理目前参与产消者计划的本地居民:社区二胎妈妈杨蕾利用自己幼师工作经历在社区经营早教中心,居民张鹏和张伟兄弟与地瓜合作创立了北门书会品牌,社会体育研究专家王迪为居民、孩子提供体能训练……十多位居民实现“家门口创业”。
运营2500平方米的社区空间、三年的培育成长期,所以目前地瓜社区美空间还未与曹家巷社区实现收益分成,但对社区而言,除了空间换服务外,“产消者计划”已经让居民受益。
社区美空间作为社区空间资源的开放和开发,要实现“居民喜欢、服务到位、市场认可”三者的高度统一必然要经过一番探索和经营,从美到有“钱景”的道路摸索,是社区美空间必然要走过的历程。(记者 朱小路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