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临时工”的个人切身利益长期被区别对待,心理落差迟早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时间一久,这种负面情绪甚至会反过来影响在编干部。所以笔者认为,激发“临时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是缓解基层工作压力、提升基层工作效能的重要方式。
改革薪酬有盼头。很多地方对“临时工”同工同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一些地方为了缓解财政压力,通过劳务派遣、转工承包的方式进行“规避”。因为在这些单位看来,部分“临时工”的个人贡献达不到支付工资的预期要求,片面强调同工同酬,不仅增加财政负担,也不能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甚至有“吃大锅饭”的嫌疑。探索建立编外人员薪酬等级化阶梯化制度,让薪酬和个人贡献相匹配,既能解决同工不同酬和薪酬一刀切的矛盾,又能激发“临时工”的工作热情,可谓“一箭双雕”。
打通渠道有奔头。在基层工作中有很大一批“临时工”,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有些服务年限长的人员在相关领域内比在编干部还要熟悉、专业。组织人事部门可以尝试拿出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名额,从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临时工”中择优选拔,唯才是举,打通他们的“进阶”渠道,形成正向激励。
加强归属有劲头。很多“临时工”在工作中能够被评优评先,但发展党员时却基本扮演“旁观者”的角色,部分单位党组织以“临时”身份为由,也不愿意接收“临时工”成为新党员。其实单位党组织可以多一分担当,在合规合纪的前提下,从“临时工”中甄别、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将“临时工”党员纳入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对于确实表现优异的人员也应纳入单位内部的评优评先,加强关心关怀,进一步提升编外人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激励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峨眉山市委组织部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