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攀枝花市西区充分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并全面推广“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说法”的“三说会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模式,着力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西区建立“三说会堂”线下和线上平台39个,拥有“三说会堂”专家库在库专家227人。共调解矛盾纠纷694件,纠纷调解成功率、法庭案件调撤率、群众满意率分别上升5%、32.55%、5.95%。去年5月,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央政法委办公厅《政法动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刊》采用推广。
搭建说事平台,让矛盾纠纷“有地说”
在西区信访局大厅门外,一个显著的公示牌映入眼帘——今日接访领导: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敬波。在等待群众前来反映问题的空隙,敬波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近一周来群众反映的问题台账,以便更好地聚焦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解决群众诉求。
西区积极整合各级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等力量,成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三说会堂”中心(室、站),为群众提供受理、咨询、调解、仲裁、诉讼全流程“一条龙”服务。依托“西区社区通”平台,开发矛盾纠纷线上登记受理、预约指派、视频调解等功能,推动由“线下说”向“线上说”转变。
建强调解队伍,让矛盾纠纷“有人管”
2021年10月23日,何某驾驶摩托车,将在人行横道上行走的吴某碰撞致伤,吴某因伤势严重于2022年1月19日死亡。事故发生后,经交警认定,何某负事故全部责任,死者吴某不承担事故责任。何某家庭困难,因工伤无工作,只购买了摩托车交强险,未购买商业险,个人承担赔偿部分较高,无力赔付死者家属要求的赔偿金60万元,导致双方因赔偿问题协商未果。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对赔偿费用产生了争议,专班人员结合司法实践,做了详尽的释法说理。双方当事人认为调解结果于情于理、恰如其分。在专班人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一致,由何某一次性赔付吴某家属50万元。调解结果双方均表示满意,并对专班人员表示感谢。
西区组建“三说会堂”专家库,采取自荐、推荐等方式,广泛吸纳在行业领域有专长、有威望、擅调解的基层干部、行业专家、乡贤达人、“五老”志愿者等入库,建立调解个案补助机制,对调解成功的纠纷,按照难易程度发放50—100元补助。同时,组织驻点法官、法律顾问、民(辅)警、网格员等全面协同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进一步夯实工作力量。
理顺运行机制,让矛盾纠纷“有效调”
“今天遇到你们真是太幸运了,圆满处理了我的难事。我太满意了,你们是实实在在为民服务!”河门口街道河门口社区居民李女士的丈夫成某某是一名退役军人。两年前,社区动员辖区退役军人捐赠有纪念意义的军用老物件用于建设初心园展览馆,李女士一家积极响应号召,向河门口街道苏铁社区初心园展览馆捐赠了一套家中珍藏30多年的老式军大衣和一顶军用帽子,由于街道和社区人员更换和工作地点搬迁,加之时间久远,李女士刚开始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捐赠的“军大衣”为皮质大衣,但在初心园展览馆中并未看到她捐赠的皮质军大衣,便认为社区不负责,将其捐赠的衣服遗失,随后经过“三说会堂”专班工作人员详细了解,认真分析,找准问题的突破口,耐心帮助李女士回忆捐赠的皮大衣是“棉服”而非皮质,最终,因两年来未能解决的“军大衣”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西区制定《“三说会堂”纠纷调处流程图》,完善纠纷排查、评估研判、分级受理、案件流转、办结确认和回访评价等环节运行机制,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闭环。组织群众、干部和法官全过程介入纠纷调解,为纠纷当事人进行面对面释法说理、交流解惑,对符合司法确认的调解案件,提供“一站式”司法确认便民服务,破解调解反复率高和可执行性低的问题。
西区“三说会堂”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度运用“三说会堂”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全力为“一区一城”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田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