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总工会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方向,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探索形成了“推行一种‘四惠’服务、构建一个微生态圈、编织一张矩阵网络、夯实一套规范路径”的范式,满足了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了一条具有工会特色彰显职工情怀的发展之路。
推行一种“四惠”服务,找准定位打造“工”字特色文化阵地
攀枝花市总工会坚持职工阵地必须服务职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合作商家,撬动社会资源,加强阵地建设,为职工在阵地构建“普惠、优惠、特惠、实惠”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服务。在城市核心区域投入8689万元,建成占地69.51亩,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功能齐备的工人文化宫,被确定为全省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已成为全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积极推动将县(区)职工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4个各县区筹措资金1.32亿元,共建成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的职工活动阵地,完善了全市阵地网络体系。
构建一个微生态圈,管用结合打造“公”字特色服务阵地
攀枝花市总工会立足于职工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服务职工业态规划上,以集成聚集的思维,将工人文化宫打造成集教育培训、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关联互补的优势产业链,构建了一个共存、共建、共享的微生态圈,既促进了商业圈发展,也让职工来到文化宫就能满足各类需求。坚持“工宫共建”,创新服务新常态。建成全市首家集组织建会、惠民帮扶、职业介绍、法律咨询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每年接待会员服务2万余人次。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新模式,通过“合作经营”“独营联办”等方式吸引10家企业、协会入驻,不仅实现了自我生存和良性发展,还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坚持“联动共享”,提升吸引服务力。以市工人文化宫为载体,报经市委批准成立攀枝花三线精神劳模(工匠)研修学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等4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师资力量共享、课程共享。
编织一张矩阵网络,凸显内涵打造“惠”字特色品牌阵地
攀枝花市总工会始终把公益性服务性放在首位,构建了以“全免费、低收费、个性化”为一体的三网融合服务矩阵骨架,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全免费项目凝聚人气。充分利用“互联网+工会”信息平台,通过职工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职工凭会员证(花惠卡)在网上抢免费名额,连续6年定期举办书法、声乐、舞蹈、瑜伽、茶艺等公益培训项目,为近万名职工免费提供才艺培训,同时举办职工书画摄影展、职工运动会等一大批公益项目,惠及近20万名职工群众。低收费项目提升技能。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依托三线精神劳模工匠研修学院开展职工开展素质提升,培训费用的70%由市总工会出资、企业出资30%,以“送教上门+点单式教学”等形式,实现对近两万名职工的知识结构优化。个性化项目拓展空间。推动“云闪付+花惠卡”示范工程,联合四川银行制发花惠卡10.2万张,确定77个普惠合作商家,撬动各类社会资金1383万元,带动消费近1.5亿元,服务职工超400万人次。
夯实一套规范路径,建章立制打造“管”字特色管理阵地
攀枝花市总工会严格落实党建带工建,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织牢制度笼子,细化资金资产监管机制,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强化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坚持把阵地建设纳入工作总体部署,定期召开党组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每年对职工阵地进行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审计,近三年共支持阵地建设800余万元。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运营。制定了《攀枝花市总工会采购管理办法(试行)》《攀枝花市总工会经济合同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对职工阵地在购买服务、升级改造等方面提供全过程基本遵循,严格按规章按流程办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保障资金安全、资产完整。(攀枝花市总工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