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盐边:75公里“智慧蛛网”年底“结成”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7-14 14:05:04 编辑:李凤 点击:
从高堰沟水库经过23公里红格大堰的干渠,铺设75公里主干管道、支线管道,引水进村,在包括红格镇6个村、新九镇2个村的红格片区形成有效农业灌溉体系,这是总投资8471.5万元的高堰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下简称高堰沟灌区项目)要达到的目的。
红格片区是盐边南部的主要区域,地处干热河谷,存在不同程度的工程性、季节性缺水。该片区是盐边县钒钛工业、现代农业、康养旅游业的主板块,解决用水问题,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高堰沟灌区项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立项开工的,工期14个月,去年10月20日开工,今年12月20日必须完工。该项目被列入今年“全市项目攻坚突破年”重大项目,当前正全力推进。
11个分水口覆盖60565亩土地
高堰沟灌区项目的根本主体,是新铺设总计长度75公里的防腐钢管、PE100级管,这是支撑项目在红格镇红格村、永渔村、金沙村、普隆村、昔格达村、兴隆村和新九镇平谷村、踏鲊村30多个村民组的芒果园、早春蔬菜地里形成“蛛网”式灌溉体系的关键。
项目要建11个分水口,通向各村。总计长度75公里的管道,分为一条主干道管和11条分水口支管道。其中,项目将新建干渠节制闸8座、支渠分水闸3座、压力前池11座,修复渠道0.87公里,修复隧洞0.122公里,新建各类阀井333座。
“目前,我们分成了4个作业点,正抓紧完成已开工的3条支管铺设和落实1条新支管铺设。”项目管道施工负责人周友谊介绍,已开工的3条支管分别是红格镇金沙村2.5公里的大尖包支管、兴隆村7.8公里的普隆支管、昔格达村4.9公里的坡脚箐支管,新开工的支管是新九镇平谷村12.8公里的干沟干管。
在兴隆村普隆支管建设现场,24岁的黎梦陈参与高堰沟灌区项目建设已经7个多月了,他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支木技工,负责在铺设完成的管道上进行镇支墩砼的施工。“镇支墩砼,就是用混凝土浇筑固定管道,通水后形成的水压不会影响到管道的稳定。”黎梦陈介绍着自己的“业务”,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7点,他和团队成员基本上都驻扎在工地上,依据地形的不同,每天可以完成3至5个镇支墩砼。
虽然工作辛苦,黎梦陈却感到快乐,因为他家就是项目的直接受益户。
黎梦陈家在红格村红星组,父母、媳妇都在家务农,家里有约20亩土地,主要栽种芒果、苞谷、番茄、四季豆。往年一到灌溉季节,大家都很发愁,因为全组100余户人家的土地,最直接的水源是仅有20亩面积的山坪塘,还经常因为红格片区降雨量小而蓄不满水。“如果高堰沟灌区项目建成投运,就不会出现‘人争水、地缺水’的状况了。”黎梦陈说。
说起缺水对当地发展的影响,比黎梦陈认识更深的,是金沙村村委会副主任蔡顺伦。“如今政策好,大家发展农业的劲头足,村里边边角角的地都种上了农作物。5年前,全村农地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如今已经有3万亩了。虽然农户干产业很积极,但因为缺水却挣不到多少钱。”蔡顺伦说,为了让庄稼“喝足”水,村民们不得已花4元左右一吨的价格从金沙江提水上山,“如果项目建成,水价仅有原来的二十分之一,对农民的好处可想而知。”
据了解,高堰沟灌区项目年设计灌面60565亩,其中,改善灌面31310亩、恢复灌面24455亩、新增灌面4800亩。目前,项目完成管道安装34.5千米,建设便道8.6千米、镇支墩砼1780立方米、压力前池4座、节制闸3座、渠道盖板2000平方米。
105个管道“智能哨兵”站岗
高堰沟灌区项目的“灵魂”,是投资730万元的智能信息化工程,其作用是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在高堰沟水库管理所一个刚刚完成装修的60平方米房间里,显示大屏、操作台、电脑、机柜、交换器、传感器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高堰沟灌区项目的“智能中枢大脑”——水调中心,几名技术施工人员正在为即将开始的联网调试做准备。
为了加快“大脑”与“躯干”的连接,在兴隆村、普隆村、周家沟等项目前端管道安装现场,智能信息化工程施工也加快推进,29个点位软件测试分别安装电动阀、安全阀、电磁流量计、球机摄像头、蝶阀、闸阀等,实现项目干渠与支管的渠道测流、管道测流。
“这就如同有了哨兵站岗。”智能信息化工程项目负责人刘涛说,在高堰沟灌区项目的主干渠、各个分水口,共计要安装智能化控制设备105套,与水调中心控制台联网,汇集用水数据、发送用水指令,使项目覆盖区的村、组土地控水、用水精确到月、周、日。
据了解,由于近年来盐边县南部降雨逐年减少,2022年全县水库蓄水量较2021年减少了近50.1%,高堰沟水库是红格片区内唯一的中型水库,今年最小库容为248.27万立方米,可用水源有限。为最大程度用好有限水源,高堰沟灌区项目明年初投入运行后,其智能信息化工程将充分发挥作用,在县水利局和相关乡镇的共同谋划下,依据农事、农时、农利,统筹分配水权,在各村实现“打卡”用水,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障率,使灌区水利用系数从原来的0.38-0.56提高到0.61-0.74,成为“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在金沙村,村两委已对全村5个村民组在项目投入运行后的用水进行了规划,地处高海拔的大洼、干龙潭、大面山3个村民组的约2万亩土地,直接用项目水源;靠近金沙江、海拔较低的小洼、新田坝村民组的约1万亩土地,则从江里抽水入田。“这样的话,全村用水成本可降至1元钱以下。”蔡顺伦说。
目前,高堰沟灌区项目智能信息化工程跟着基建工程推进,基本上是管道铺设到哪里,智能设备就有序安装到哪里,整个项目的固定公网IP地址也在积极申请中。(梁波)